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古代开学的时间、学期等与现代有些不同。农事是古代家庭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汉代学生开学主要有三个时间,且都集中在农闲时期:“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春季入学、秋季入学时间和现代较为接近。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事频繁,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如《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此后,一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一直流传下去,宋、元、明、清也是如此。
古代公学、官学的学生假期也是围绕农事进行的。从汉朝官方创立太学开始,就有了针对农事的太学生休假制度,主要是“田假”和“授衣假”,时间都是一个月左右。“田假”即“农忙假”。每年农历五月,麦子成熟,学生可以休假,回家割麦。“授衣假”是每年农历九月天气渐冷后,让学生回家取衣物的假期。此外,还有“旬假”:十天为一旬,每十天休假一天,以供学生休息;放假前还要进行“旬考”。不同种类的学校假期也不同,如私塾全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新年假期,学子们几乎每天都在埋头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绝非幸运使然。
古代因办学性质不同,学费的收费标准也不同。官办的学校是由国家出资,不收学费,但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入学。私塾的学费称为“束修”,送修金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有时也是一种强制性要求。
古代学生的衣服颇为讲究,其日常穿着的“学生服”为青衿(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生所用的帽子和鞋也有讲究,不同朝代、季节皆有差异,如春秋时学生戴“峨冠”,宋朝学生戴“四方平定巾”等。
古代学生的学习仪式纷繁复杂。“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其中“入泮宫”指的是中秀才的童生入学做生员时要举行隆重的入学典礼,这一典礼与葬礼、婚礼等“人生四礼”的地位同样重要。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是正衣冠: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让学生注重仪容整洁。步入学堂后,学生们要行拜师礼: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的渴求和尊崇。这份期待,“古今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