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出师表》,开头两句让我愣了一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难道诸葛亮,居然会罔顾事实、糊弄天下。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为兖州泰山郡承。在汉朝的近臣和重臣,副部级的高官,当时和诸葛亮一样齐名的庞统,与庞山民是堂兄弟。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也是汉末沔南名士,能冠以名士,在学问、名望和道德上都是不亏的。所谓“真名士自风流”,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襄阳记》里载有: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有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观,同时,诸葛亮十分在意黄承彦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在意黄承彦的身份与名望。
黄承彦的岳父是蔡讽,更是荆襄的高门大第,南郡大士。蔡讽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黄承彦,一个嫁给了刘表。刘表的身价位置众所周知,妥妥的一方诸侯,黄承彦和刘表是“一担挑”,刘表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因为这个关系,诸葛亮与皇亲国戚也能沾上一点边。值得一提的是,蔡讽的姐姐嫁给了东汉末年的太尉张温。太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历朝都是正一品,虽然那时正天下已乱,群雄蜂起,中央式微,官阶官位形同虚设,连命也是朝不保夕,张温就是被董卓杀害的。但做这样的高位,其家族势力在地方是很让人敬重或忌惮的,影响力自不待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故事关系网是刘备不能含糊,更是求之不得的。
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初到应天府赴任,就碰上了冯渊被薛蟠叫人打死的大案,贾雨村新官上任一把火,正在他信誓旦旦放狠活,要拷问薛家人时,在他近处的一个门子给他使了个神秘的眼神,之后回到密室,门子给了贾雨村一张当省(地)的“护官符”。门子的一番话,一个单子,乱了贾雨村心思,这桩命案于是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我认识几个像贾雨村一样布衣出身,凭个人努力加机缘巧合,走上高位,最后都是因为门子,为了门子,受累受困于门子,身陷囹圄。真正的布衣是不能折腾的,也是经不起瞎折腾的。想到贾雨村我真正要表述的是,刘备屡败屡战,颠沛流离,从东北到西南,闯荡大半个中国,好不容易被刘表接纳,在这人生地疏,危机四伏的情境下,刘备不可能不留意打听这里的风土人情,掌握这里的豪门世家,也不可能没有门子给他提供类护官符的“保命符”,就像后来入川张松给他献图一样。就是徐庶、司马徽他们只字不提“伏龙凤雏”,荆襄的蔡家、宠家、黄家、诸葛家这四大家族,刘备不可能不知,一定是要想方设法结交他们,并深度融入到这个顶级的俱乐部里,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不致于进退失据。
诸葛亮有这么强大的背景和人设,为什么不在刘表门下谋个差使而高卧隆中呢?他根本不需要脱下长衫的,我琢磨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天下已乱,形势不明,作为四大家族的新生代,静观待变,择机而动,不能贸然下注。二是刘表虽然“姿貌温厚伟壮,少时便知名于世”,现今又带甲十数万,称雄荆江,但“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导”,更重要的是他“无四方之志,又宠溺蔡氏,使妻族蔡瑁专权”,诸葛亮不看好他。三是刘表治理荆襄有年,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队伍班底,这个时候土壤已经板结,渠道也不畅通。羁绊已是很多,凭才学和关系,诸葛亮在其帐下,谋个肥缺,也不是问题,但作为晚生小辈,要有大作为,实现鸿鹄之志,大概率会碰得头破血流。
所以诸葛亮在审时度势,待价而沽,用世俗抑或是庸俗的眼光来看,诸葛亮躬耕南阳,庞统隐居岘山南,其实就是设了一个局,在演一出戏,类似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以刘备的智慧,应该是能看清看破的,关羽、张飞就不一定能懂了。刘备有一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久经沙场,更何况这支队伍有生气,讲义气,有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这给诸葛亮有了回旋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实际上也是脚踏两只船,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了。就匡扶汉室而言,她的姨父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余、刘胜都是汉景帝的儿子,又何必要舍近求远,舍亲取疏呢?诸葛亮看中这支远道而来的新生力量,眼下虽然孱弱,但给他的舞台是足够大、足够高的,在刘表那里,他只能从马仔幕僚做起,他的选择与“忠”于汉室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