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称王不称帝

[ 历史故事 ]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

这似乎不可思议。

吃了败仗,野心膨胀,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可惜曹操并不是只讲道理的人。或者说,他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战场上没拿到的,得在官场上捞回来。当然,官场上步步高升,得靠战场上节节胜利。所以曹操又有了三次军事行动,每次都在官场上另有收获。

三次的收获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征张鲁归来,由魏公晋升为魏王。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极,礼节和仪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于是,代汉的呼声高涨起来。

带头劝进的是陈群和夏侯惇。陈群说,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夏侯惇则说,为民除害就是万民之主,魏王称帝何必犹豫?

曹操断然拒绝。

他说: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

这话曹丕听进去了。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他就逼汉献帝禅位。只不过,他给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那么,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汉恩,报答之心犹存;信誓旦旦,总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话。

曹操形象不好吗?

可能。在《三国志》一书中,袁绍、刘表、周瑜、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却只字不提,可见不敢恭维。匈奴使节来朝,曹操让崔琰做替身,也可见自惭形秽。东汉风气以貌取人,曹操不能不有所顾忌。

刘备和孙权也是障碍。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称帝,这两个人马上就会跟着上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何况都称帝,就没有了“中央”,刘备和孙权也就从“地方”变成了“对方”,岂非便宜了他们?

因此,当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上表称臣极力劝进时,曹操便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这小子是要放肆地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呀!

但,封公,建国,称王,一个不能少。

转折点是封魏公。表面上看,从侯爵到公爵,不过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只是赐爵,封公却是建国,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曹操封为魏公,就意味着他能名正言顺地在魏郡建立一个独立公国。

以后称王,也顺理成章。

后来曹丕称帝,更是水到渠成。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步,是谁帮曹操迈出的?

董昭。董昭东奔西走,上蹿下跳,造足了舆论,做足了文章,终于形成议案,并得到皇帝的批准。

但,董昭也在一个人的面前碰了钉子。

这个人就是荀彧。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