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和队友出发攀登珠峰,就再也没有下来。此前,他已经失败过几次,但还能活着回来。有记者不断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呢?
其实,他们想问的是,攀登珠峰有什么意义,值得你用命去搏?马洛里被逼急了,说了一句禅味十足的话:“因为山就在那里。”
1、
徐霞客生活,在历史晚期”。
当时的大众旅游风气之盛,跟现在有得一拼。
每逢春秋佳日或传统节日,着名景点乌泱乌泱都是人。泰山、普陀、九华、峨眉等名山胜地,游人如织,香火如云。
徐霞客的旅游也经历过一个“咖位”不断进阶的修炼过程。他早年立下壮游天下的远大志向,与社会的旅游风尚不无关系。“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这是他的豪言壮语。
现代攀登珠峰的人不要命,一般都会把遗书准备好,当时热爱旅游的人也有一股搏命的精神。
年长徐霞客大约20岁的袁宏道在攀登华山时,险些失足丧命,却没有后怕之意,反而吟道:“算来白石清泉死,差胜儿啼女唤时。”
人总有一死,或死于卧榻之上,妻儿在一旁哭哭啼啼,或死于远游途中,长眠在清泉白石之间。袁宏道希望自己是后者。
在徐霞客30 余年的旅游经历中,楚、粤西、黔、滇之游是最为艰苦的。他为这次出游谋划了很多年,一直担心再不出发就年老力衰去不了了。
崇祯十年(1637 年)正月,终于进入湖南境,开启楚地之游时,他已经50岁了。
此行他只携带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暖身的衣服和盘缠外,没有准备任何防身的武器。他的远游冠中,藏着母亲生前给他的礼物——一把银簪。母亲在他首次旅行时,将此银簪缝于帽中,以备不测之用。
他随身的考察工具极为简朴,一支笔,一个指南针,却携带着丰富的书籍,都是一些派得上用场的地理资料。
最后,他不得不怀揣朋友们的引荐信,以便在危难的时候向地方官求助,或筹措路费。
和他一同出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仆人兼导游顾行,另一个是和尚静闻。静闻是要到云南鸡足山朝圣的。徐霞客可能背着一把锸,用他的话说,随时随地可以埋葬他的身躯。
徐霞客在启程之前已做好遇难捐躯的思想准备。在写给大名士陈继儒的信里,他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死在这片“绝域”,做一个“游魂”也愿意。
旅程的艰险,确实配得上他的思想准备:多次遭遇强盗,三次绝粮。一路下来,他练就了贝爷一般的荒野求生能力,可以几天不吃饭。
在湘江的船上,一伙强盗趁着月色来打劫。徐霞客跳江逃生,丧失了随身的财物。静闻死守船中,救出了《徐霞客游记》手稿及同船人的财物,身负重伤。顾行也受了伤。
尽管备受打击,徐霞客没有考虑返程。他的方向不会变。
最终,静闻死在粤西之游的路上。徐霞客带着他的骸骨和刺血写的经书,直奔鸡足山,完成了这位风雨同路人的遗愿。
在云南太保山漫游时,有人要去江苏,问徐霞客要不要帮他带家书回去。
徐霞客犹豫许久,婉言谢绝了。他说:“余念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认为无定河边物,若书至家中,知身犹在,又恐身反不在也……”
不过,当晚,他为此失眠,还是写了一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