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曹雪芹的风筝

[ 历史故事 ]

乾隆十九年(1754年),年关将近,江宁人于景廉衣衫褴褛,冒着严寒,一瘸一拐,一路辗转,最终叩开北京西山老乡家的柴门。

外面狂风呼号,陋室内主客相顾戚然。客人惨言家中已经三日无炊,儿女饥寒难耐,号啕不止,自己实在走投无路,才来府上叨扰。主人家徒四壁,友人写诗说他“举家食粥酒常赊”,足见其生活困顿不堪。主人也只能留客一宿,待次日求告友朋,以解其燃眉之急。夜间闲话,说到京城近况,于景廉有点儿愤愤不平,说某公子玩风筝,一掷几十两银子,够他一家活命半年。不想,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主人立时面露喜色,说:“有了!”当即裁纸劈竹,为于景廉制作了几只风筝。后又向友人借了银两帮于景廉度荒。

当年除夕,大雪纷飞,于景廉骑驴冒雪来访,驴背驮满鸭酒鲜蔬,老远就报喜:“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于是,老乡教他制作风筝,于景廉终于摆脱贫困。

这个扎风筝救于景廉命的老乡,是曹雪芹。

如果光做几只风筝救助残疾老乡一家,那曹雪芹就不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了。

于景廉靠风筝摆脱贫困之事,让曹雪芹有了新的想法。出身于江南显贵人家的曹雪芹,聪慧过人,童年锦衣玉食,在习琴棋书画之余,耳濡目染各类精巧绝伦之物,进而熟悉百工之法。曹雪芹少年时家道中落,成年后虽有薄俸,但大多周济了穷人。世道艰难,自己手脚齐整尚只能勉强糊口,那些不能自活的人,又能向谁伸手?

风筝本来不过是便宜的小玩意儿,既没书画雅,又不能当器物用,可是做得好一样可以卖出高价。如果自己编写一本制作指南,或许可以帮助那些困顿之家。

年后,曹雪芹即着手搜罗前人着述,仔细研究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方法,胪列分类的目的,分析彩绘要领,最后汇集成书,“为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此书名为《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本关于风筝制作的教科书,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等。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的可达数丈,小的不到一寸(约为3.3厘米),却都能御风而飞,不致坠落。

曹氏风筝流传至今,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中的经典。

时值暮春,春风正好。湘云、黛玉等人在屋内作诗,一只断线的风筝撞上窗外竹子,由此大观园放风筝的序幕开启。书中说放风筝意寓“放晦气”,放掉烦恼和病痛。众小姐、丫头兴高采烈,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软翅子大凤凰,美人,大红蝙蝠等。再加上系在线上的爆竹彩饰,一时空中琳琅满目。春风呼啦啦吹,铃铛丁零响。你的风筝撞了她的,她的风筝线缠搅你的线,众姑娘笑作一团。宝玉的美人风筝总是放不起来,黛玉一眼就看出毛病在哪儿,说顶线没打好呢,宝玉赶紧换了别的。黛玉的风筝飞得很高,一线用尽,竟舍不得放掉。紫鹃泼辣,一剪刀绞断线,说放了晦气黛玉的病就好了。风筝飘摇而去,一时鸡蛋大小,展眼剩一黑点,再展眼竟看不见。别人都只说有趣。宝玉道:“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他寂寞。”说完将自己的风筝线剪断,让这两只风筝做伴儿去了。

“我替他寂寞”,这一句真是动人愁肠,为的是黛玉的风筝、黛玉的孤独和寂寞。一场热闹的风筝大戏,借断线的风筝诉说宝黛悲切的真情。而曹雪芹做的那些风筝,饱含更辽阔的真情,每一片纸、每一根竹,都闪耀着慈悲的光芒。

补充纠错
上一篇: 下馆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