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古人避暑有诀窍

[ 历史故事 ]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现代人有空调可用,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夏日清凉。在古代没有制冷的技术,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穿衣讲究“冰丝裀”

盛夏之时,古代富贵人家在衣着方面比较讲究。周朝的时候,人们利用植物作为材料,织成葛布,用葛布制作的衣服不仅轻薄,穿着也舒服。后来衣服的材料渐渐增多,丝织物备受追捧。有一种叫“冰丝裀”的织物价值不菲。唐代《乐府杂录》记载,一名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后来家道中落,唯留有一件旧的冰丝裀。有波斯人见到,惊讶地说:“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于是,该波斯商人重金购买了这件冰丝裀。据说冰丝裀的原材料是冰蚕丝,清代诗人李应莘有“冰蚕吐丝丝不绝,轩妃碎织西陵雪”之句。

夏天使用竹子制成的凉塌、凉席,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古今都是一样的。在古代,用湘竹制成的凉榻和凉席备受青睐。宋代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明代顾璘也有诗曰:“葵扇桃笙湘竹床,卷帘高卧汗如浆。”湘竹即湘妃竹,故宫中还收藏有以湘妃竹为原材料的靠背椅。古代还有一种用猪毛做成的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在没有空调和电扇之前,扇子是人们避暑的必需品。文人风雅,所用扇面喜欢附上字画,但从功用来说,芭蕉扇或曰葵扇,才是最实用的。宋代王质的《蒲葵扇》曰:“轻蒲猎猎野风秋,

吹上蟾宫白玉楼。想见东山红粉里,超然惟有此风流。”

古代还有用水流带动的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清朝的“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机械风扇了。

从国家图书馆旧藏《水木明瑟内装修图》可知,殿内西次间设宝座,东次间下边有水渠,室内为风扇。使用“扇车”的只是个别权贵,在古代没有普及意义。

巧用冰块度盛夏

盛夏时节,用冰块给房间降温,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不过,在夏天能用得起冰块的,可不是普通人家。

古代制冰是利用自然条件,一般是在冬天从冰封的河中取出冰块,保藏在冰窖或者冰室内,或者把河水引入河边的冰窖,使其结冰。早在周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冰窖。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又称冰库、凌室、冰室等,而凌人就是为周天子掌管冰室的人员。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周礼·天官》载:“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掌冰……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夏颁冰,掌事,秋刷。”凌人管辖94人,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