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改诗
有个花花公子把祖业败光了,只得做了乞丐沿街乞讨。一天,乞丐碰到一位农夫,农夫对他说:“你也是七尺男子汉,不缺胳膊不缺腿,为何不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这个乞丐听了,一点儿不感到羞耻,他拾了一根树枝在地上写了四句诗:“朝吃千家饭,夜宿万户亭。未犯朝廷法,任我天下行。”
那农夫看了诗后,也拾了一根树枝,在每一句诗后添了两个字:“朝吃千家饭,不饱;夜宿万户亭,盖草;未犯朝廷法,还好;任我天下行,狗咬!”
古代通缉令为啥能抓住人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犯人头像都是用毛笔画在通缉令上的,和本人相差甚远,简直就是抽象派艺术,按理说犯人很难被认出,可是实际效果出奇地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和现在不一样,没有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农村不但没有外出务工人员,而且为了控制人口,实行“保甲制度”,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连坐”。把一块区域的人划为一保甲,如果这个区域有人犯罪或者包庇外来犯人,没人来检举,那么这个区域的所有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犯人在农村无处藏身。
进城可以吗?更危险。当时有专门办案的人员,俗称“捕快”,拿着捕票一直在打听消息和追捕犯人。虽然通缉令上的画像不像本人,但通缉令上会明确写出这个人叫什么、哪里人、外貌特征等相关信息,为盘查做足了准备。当时每个人也有和今天差不多的身份证,叫“路引”。
白天进城,守门人都要盘查,你如果拿不出“路引”,那后果可想而知。就算你混进了城,或者没来得及出城,没有“路引”是无法住店的,古代又实行宵禁制度,大晚上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或者露宿大街,很容易被官府的巡夜发现并被缉拿归案。
重点是大家对抓捕犯人十分上心,因为有赏银,一般是几百两到几千两不等,这笔赏银一般是给知情人和捉拿人的。这笔钱对古人而言,相当于如今的一夜暴富。就拿唐代的一个普通九品官员来说,一年的俸禄也只有15两,通缉赏银等于他们一辈子的俸禄了;而对普通百姓而言更是天文数字,可以想象这诱惑是多么大。
因此,人们一旦发现有人酷似通缉令上的罪犯,就会发疯一般报官。发动群众的力量,想不抓到犯人都难啊。
会稽鸡,不能啼
三国时期,吴国太傅贺邵是会稽人,他就任吴郡太守后,成天闭门不出。当地的豪门大族不免瞧不起他这个外乡人,还有人在他大门上写:“会稽鸡,不能啼。”贺邵见了,便在下面补充了几个字:“不可啼,杀吴儿。”接着,他便核查了这些豪门大族家的各项违法情况,并且全部上报朝廷。
于是,当地豪强便纷纷收敛起来,不敢再轻视贺邵了。
崇祯年号因何被朝鲜使用了265年?
国家灭亡以及皇帝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崇祯”年号一直被朝鲜李氏王朝使用,加上朱由检在位时的17年,前后累计超过265年。
“崇祯”年号的使用时间,堪称中国皇帝年号使用年限之最。不忘故主的朝鲜王室,除了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使用清朝皇帝年号外,其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地方官上的疏章、笺文也如此。
乾隆十四年(1749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万历)、思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都会进行,一直延续到李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