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它取代了存在时间长达近800年的周朝。这就是“周秦之变”。我们一般用秦始皇统一六国,或者秦始皇建立大一统郡县制度来讲那段历史,用“周秦之变”这个说法的不多。那么我为什么要用“周秦之变”呢?因为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周”是指封建分封制度,“秦”是指大一统郡县制度,“变”是指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
到底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要讲清这一点,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个故事。伍子胥是楚国人,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据说比孔子大8岁。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的国君楚平王给杀了,他为了报父亲的仇,跑到了楚国的敌国吴国,带领吴国的军队,把楚国给灭掉了,还把楚平王挖出来鞭尸。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复仇故事。伍子胥在中国文化里当然是正面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贤人。就连楚国后来的大诗人屈原也好几次写诗歌颂他。因为我们从小听惯了这个故事,所以习之不察,但是如果你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很奇怪。这伍子胥分明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楚国人,父亲被楚平王杀了,那是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不光不能反抗,还要继续为国效忠,结果他叛国投敌,把自己的祖国给灭了。这显然是大逆不道,这伍子胥应该是“楚奸”啊!
后世岳飞的情况就很类似,岳飞和长子岳云都被宋高宗杀死了,死得很冤枉。岳飞的另外三个儿子活下来了。这三个儿子如果和伍子胥一样,去投奔金朝,帮助金朝灭了宋朝,然后把宋高宗的坟挖了,鞭尸三百,大家会歌颂他们吗?为什么伍子胥这样一个大楚奸,在先秦会受到肯定呢?这个故事鲜明地反映出,周秦之变之前,和周秦之变之后,中国人的生存逻辑变了,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了。
在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在一个大家族当中,效忠于自己的家族,比效忠国家重要。所以当时人的价值标准是“父高于君”,父亲比国王重要。儒家认为,血缘是至高无上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且给父亲报仇,是绝对正确的,别管对方是国君还是什么,因为“父高于君”。
周秦之变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从小共同体变成大共同体。 什么叫小共同体?就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周初天下是一千多个方国,薛涌说:“一千多个国,大体都集中于狭小的中原地区,每国的人口平均也就是几千人。”为什么老死不相往来呢?因为各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不用往来。
当时社会横向的结构是不连贯的,可以互不往来,或者很少往来。纵向呢?当时社会上当然有等级结构,最上面是周天子,然后是诸侯,然后是卿,然后是士。虽然整齐有序,但是这种结构不像后来的官僚结构那样能“一竿子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