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梁上盗与“心中贼”

[ 历史故事 ]

偷盗行为素来招人痛恨,小偷过街人人喊打。然而,历史上有几位古人与众不同,他们在发现盗贼或被盗后,并不急于抓贼,而是先忙着“救人”。

宋代曹州有位叫于令仪的商人,性情仁义忠厚,与人为善,晚年家里很富裕。一天夜里,有个小偷进入他家盗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了个正着。押来面前一看,这行窃之人却是邻居家的孩子。

于令仪不解,对这孩子说:“你平时沉默寡言老实本分,为什么要偷窃啊?”邻居孩子面露难色:“我家实在贫穷得没法生活了,迫于无奈才来偷盗。”于令仪便问他家里需要多少财物。邻居孩子回答:“如果能有十千(十吊,一万钱),就足够度过饥荒维持生活了。”

于令仪闻言,竟然马上按照邻居孩子的需求,当场给他“十千”钱。邻居孩子刚要携钱离开,于令仪又喊住他不让走。邻居孩子以为于令仪要反悔,特别害怕。于令仪却低声对他说:“孩子啊,你家那么穷,你却深更半夜背着这么多钱回家,势必会引起旁人怀疑和盘问。你还是先在我家住一晚,等到天亮再把钱背回家去吧。”于令仪的言行,让这个行窃的孩子既感动又惭愧,深受教育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

抓到小偷不打不骂,反而先问其原因,再施以援手,这已是很难得;而于令仪不仅帮助了因穷盗窃的邻家孩子,还担心他被人诘问,留他过夜,体贴地为他保留了尊严,真可谓仁厚化人。其实,于令仪的做法并非首例,在他之前,“梁上君子”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

东汉时期,有名士陈寔,慈厚平和为人正直,他常为百姓判定争执,讲解是非曲直,大家没有不信服的。同县的人都说:“宁可被刑律处罚,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有一年“岁荒民俭”,百姓无以为生。荒年多出盗贼,就有一个小偷趁月黑风高,溜进了陈寔家里。小偷正在行窃,却听到主人进屋,于是连忙跃身,躲藏到屋梁上面,想趁机溜走。主人陈寔进门一看,发现家中进了盗贼,并察觉到贼人正躲在自己头顶上方的屋梁上面。

陈寔镇定自若,他先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接着又把儿孙全部叫到面前,正色教育他们:“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警醒。世上干坏事的人未必本性恶劣,而是因为平时不注意,小偷小摸,天长日久,坏习惯养成了坏品性,以至于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家屋梁上那位先生(梁上君子)便是这样的啊。”小偷闻言大惊,羞愧不已,急忙从梁上跳下,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并不像坏人,应该深刻地反省自己,弃恶向善。我知道你偷盗应该是贫困所致。”于是陈寔送给他成匹的丝帛,让他回家重新做人。此事传开之后,陈寔所在的县,竟然再没有偷盗发生。

还有一位北宋时期的官员,名叫刘伯宣,他从宣慰司同知的任上离职,临时住在某朋友家的别院里。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到他屋里,偷走了他仅有的家当——两套银筷子、银汤勺,还有毛衣和青布长衫共三件衣服。

第二天,家人发现失窃,以致刘伯宣没有衣服可穿,气得要立即报官,抓贼追赃。但刘伯宣却不允许,他就站在自己家门前,对邻居说:“这小偷不了解情况就下手,竟然不知道我是个穷官,全部家当就是这么一点儿。他们万一因此被抓捕,这辈子不就完了吗?银筷子、银汤勺我就不要了,但拿走了我的衣服,我实在很不方便,还希望能把衣服还给我,感谢体谅我的这番苦心。”

周围人笑话他迂腐。但就在第二天晚上,一只竹筐被隔墙扔到他家后院,打开一看,正是他丢失的那三件衣服。人们都叹服,刘伯宣一句话,竟然能感化窃贼,“非一日之积也”,这是他多年清廉养成的德性体现。

陈寔、于令仪所遇到的小偷,都是因为饥荒贫穷而从盗,二人以财物帮助、以道德教化,最终使小偷改邪归正。刘伯宣过于仁厚,又清廉淡泊,不看重财物,因此没抓贼追赃,而盗贼感于他的品行,还回衣物,被激发了廉耻之心,或许以后就会向善。抓贼惩恶是天经地义之事,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面对走上歪路的人,如何激发他的廉耻之心,使其真心悔改、弃恶从善,与惩治他同样重要。不仅要惩梁上盗,也要破“心中贼”,如此才能树俗立化,使人人向善。

补充纠错
下一篇: 骂人亦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