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省界划分,我们先从“汉中之战”说起。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7—219),刘备与曹操调兵支援。对此,杨洪向诸葛亮进谏说,汉中是益州(四川)的咽喉和门户,汉中之争,是“家门之祸、存亡之机”,因此力谏诸葛亮应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进行战备动员。
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取得汉中,并称“汉中王”。而后来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其实基本也是以蜀中、汉中为基地,蜀、魏双方的争夺,也是围绕秦岭进行的争夺战。
但在今天的中国省界划分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理、语言、民俗上与四川更为接近的汉中,却在陕西省境内。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提到中国行政区域划界的两个重要原则:“随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错”。
所谓“随山川形便”,是指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域边界,使得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在今天中国的省界划分中,海南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就是以海岛建省;广东则大体是沿着南岭的山脉走势,划分与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的界限;而山西则大抵是以太行山为界划省。
尽管管理方便、划界清晰,但“随山川形便”也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割据。
以山西为例,阎锡山基本就是围绕山西的有利地形长期坐稳了“山西王”,因此在整个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和蒋介石对他基本上是无可奈何,一直到1949年败给解放军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山西割据问题才宣告解决。
以汉中为例,刘备之所以要与曹操耗时两年争夺汉中,就是因为汉中是四川的门户,夺得了汉中则保住了四川,否则门户大开,益州(四川)是守不住的;而日后魏国灭蜀,钟会的大军,也是先取得了汉中,然后再由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绵竹,最终才夺下成都,灭亡蜀汉。
由于汉中长期归属四川,而地理上的隔绝更是有利于割据自立,因此自古以来,便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说法流传。北宋、南宋之际,宋人更是长期依据汉中等地的有利地形,抵抗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进攻。
在击灭南宋后,蒙古人意识到汉中的重要意义,在元朝时,汉中盆地被划归陕西管理,从而使四川失去了汉中这一个咽喉门户和天然屏障。此后700多年,原本与四川连为一体的汉中盆地,也归入了陕西的管辖,由陕西出兵,可经汉中进入四川的要害之地。汉中,就像是一根经由陕西,嵌入、干扰四川的地形楔子。从行政区域划界来说,这种方法,就叫:“犬牙交错”。
尽管“随山川形便”划界清晰、管理方便,但类似四川、山西这种有利于割据的地形,也成了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在划分行政区域时,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而早在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时,秦帝国就考虑到了“犬牙交错”的问题。
秦末天下大乱后,赵佗依据南岭割据自立,建立了南越国。在南越国的国君心中,始终有一根刺,那就是秦朝的行政规划中,为了防止岭南的割据自立,特地将南岭以北桂阳郡的桂阳县治,设置在今天的广东连州。也就是说,汉朝建立后,虽然南越国仍然存在,但汉朝承袭秦朝领地的桂阳县,却像一根楔子一样,嵌入了岭南和南越国的腹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