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是威风勇猛的象征,自古就被用来比喻勇敢和坚强,如虎贲之师、五虎上将等。《水浒传》是一部赞颂英雄好汉的古典小说,自然离不开虎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绰号和打虎行动中。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有11位好汉的绰号中带有“虎”字。或因功夫本领而得绰号。如陈达和雷横,因为身体灵活性好,能跳过几丈宽的山涧,分别被称为“跳涧虎”和“插翅虎”。顾大嫂性情彪悍,颇有武艺,又是女性,人称“母大虫”。大虫者,老虎也。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说:“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为避太祖李虎名讳,把老虎称为“大虫”。或因人体相貌而得绰号。如燕顺生得赤发黄须而被称为“锦毛虎”,王英生得五短身材而被称为“矮脚虎”,李云双睛碧绿而被称为“青眼虎”,龚旺有虎斑和虎头纹身而被称为“花项虎”,丁得孙面颊及全身都有疤痕而被称为“中箭虎”。或因性格品行而得绰号。如朱富为人和善,笑口常开,心思缜密,机智多谋,人送外号“笑面虎”;而“病大虫”薛永却令人费解,有人说“病”是“并”的通假字,是可比作、相当于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薛永出身军官子弟,一身武艺,却因祖父的原因家道中落,以致流落江湖,无法建功立业,犹如猛虎生病,难以发威,因此绰号“病大虫”;“金眼彪”施恩之“彪”指小虎,小说中并没有说施恩生得一双金眼,而是生得“白净面皮,三绺髭髯”,只因自幼在江湖上学得一些小枪棒在身,人们都叫他“金眼彪”。
《水浒传》中所有以“虎”字命名的,唯有“打虎将”李忠的绰号是最厉害的,别人都以虎为豪,而他却是打虎者。其实他也是浪得虚名。他既没有威风凛凛的虎像(头尖骨脸似蛇形)和高强的武艺,也没有虎的豪爽之气(为人很吝啬),更没有打过猛虎(街头卖艺之人),只因“身材壮健”而称“打虎将”,这里边倒是有些猫腻。窃以为李忠是个江湖上使枪弄棒卖药的,为了装腔作势、招揽顾客而自诩为“打虎将”,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梁山诸位好汉,打过虎的有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宝,为何只有武松打虎最为精彩传神?为何李逵连杀四虎倒不如武松打一虎而威名远扬呢?
首先是打虎的动机不同。李逵杀虎颇有悲情色彩,是为母复仇;解珍、解宝是猎户,打虎除患是其职责,是应尽的义务;而武松打虎尽管也是为了自卫,但客观上却是为民除了一大害,因为当地百姓命”。其次是打虎的惊险也很曲折,但毕竟手持利刃;解珍、解宝兄弟打虎更是专业,用的是陷阱和浸了剧毒的伏弩;武松却是醉酒之后,施耐庵在打虎情景地描写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武松最后赤手空拳将老虎制服,“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武松“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可见其武功高超。再次是后果迥然不同。李逵打虎只是报了私仇,并因为是自己失误导致其母丧命虎口,又因其身份暴露被官府捆绑起来,多亏朱富、朱贵兄弟前来搭救才捡回了一条性命。所以李逵也不愿提起此事,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效应;解珍、解宝打虎结局最为悲惨,兄弟两花了三天设下陷阱,好不容易射杀老虎,可是却被毛太公捡到,冒名顶替邀功领赏,还诬陷解家兄弟搅扰毛府,打死人命,被官府投进监狱,差点丢掉性命,更为可气的是官方公布的是毛太公为打虎英雄。而武松打虎的结局则不同了。武松景阳冈打死老虎后,百姓欢呼雀跃,为武松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游街夸功,光彩耀人。县长还赏赐美酒和钱一千贯,更难能可贵的是武松把赏钱分给了那些日夜坚守的猎户,姿态高,做法可圈可点。武松还因此被任命为都头,成为“公务员”,光耀门庭,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