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立储君开创于雍正帝,是由在位的皇帝不立储君法也完全不同,可以避免“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可能出现的失误。另外,皇帝虽然立了储君,却又不公之于众,被立的皇子本人不知道,其他的皇子也不知道,这样既可以避免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又可以避免诸皇子与储君及皇子之间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争斗。再者,也防止了攀龙附凤之辈乘皇子争夺皇位之争结党营私,对国家造成危害。
皇位更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长期以来对君权的转移产生着一些作用。康熙朝末期出现的储位之争,前后持续了不少于二十年的时间。尽管雍正帝是皇位之争的胜利者,但他作为当事人,还是非常厌倦这种争斗的。所以他基本坐稳宝座之后,便着手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为此,他于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等,向他们面谕建储之事。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家国天下之大庆乎。朕意若此,诸王大臣其共议之。”当下在场诸王大臣异口同声:“皇上圣虑周详,臣下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
雍正帝见到诸王大臣完全赞成,龙心大悦,对大家说:“尔诸臣既同心遵奉谕旨,朕心深为慰悦。”于是命令其他诸臣退下,只留总理事务王大臣,当众将密旨封于锦匣,收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认定万无一失后才离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出秘密建储制度。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乾隆帝于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和九卿,谕遵皇父之制,密立储位。这位密旨中指定的储君,就是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皇次子永琏。不料乾隆三年,九岁的永琏患了重病。十月十二日,乾隆帝亲奉皇太后至宁寿宫探视,然而永琏竟于当日去世,乾隆帝悲痛万分。
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隆帝遭受第二次大的打击——他心爱的皇七子、孝贤皇后所生永琮,年方二岁,以痘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