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新青年》出版始末

[ 历史故事 ]

《新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理论性机关刊物。《新青年》创刊时用的是《青年杂志》的名称,改换为《新青年》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决心从文化启蒙入手发动思想革命,并着手筹办一份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了创刊号。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鲜明地对青年提出6点见解: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由于《青年杂志》创刊号高高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所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1000份创刊号出版发行后被抢购一空。

《青年杂志》问世不久,群益书社突然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一封来信,信中说群益出版的《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 (周报)雷同,应该尽快更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更名后的《新青年》得到了更多读者的青睐。

1916年12月26日,游学欧洲回国不久的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打算寻觅一些具备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物来北京大学任教。当在沈尹默那里得到陈独秀正在北京的消息后,他就于上任的当天上午前去拜访陈独秀,要聘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却没有“应聘”。在交谈中,陈独秀说了不去北京大学当文科学长的两点原因:一是自己从没在大学上过课,没博士头衔也无教授职称;二是自己是《新青年》主编,一个月要出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蔡元培听后当即表示:一是可任专职学长,不给学生上课,来后可办有关教授职称手续;二是可以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大学来办。就这样,陈独秀答应了蔡元培的邀请:“我回沪料理好杂事,即赴京就任。”

1917年8月,《新青年》因故停刊,就在这一年4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四号上发表了他的着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迄今发现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

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复刊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新文学的第一批“婴儿”,即9首新诗刊登在上面。这9首诗中有胡适的4首、沈尹默的3首、刘半农的2首。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人轮流编辑,变为大家一起编刊,并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不久鲁迅也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其间,《新青年》相继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将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带入北京大学。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