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乾隆为何宽恕了他

[ 历史故事 ]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说:“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但是在文字狱最为巅峰的乾隆时期,竟然有一位七十岁大臣因为在狱中吃断头饭的时候吃了两块肉喝了三杯酒就被释放了,这究竟是乾隆皇帝起了恻隐之心还是有别的打算呢?

在清末政治家李岳瑞所着的《春冰室野乘》中写到了这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乾隆时期的大儒,大理寺正卿,尹嘉铨。

尹嘉铨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尹会一曾经是吏部侍郎,更是清朝有名的道学家,和陆陇其、汤斌、张伯行并称为康熙朝四子。

有这样的家世,尹嘉铨从小就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以承接道统为己任。

他确实也是天赋异禀,加上学习勤奋,在学术上为朱熹的《小学》加疏,汇编成《小学大全》,颇受乾隆好评,自己着作近百种,可称着作等身,仕途上官至大理寺正卿,位列“三公九卿”之一。

但是他为人性格狂悖,曾经称自己是孟子后身,直接孔子真传,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了他之后的悲剧。

乾隆四十六年,当时已经致仕在家的尹嘉铨听闻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回京途中在保定休息,他便起了见驾的心思。

但其实乾隆并没有召他觐见,他就想了个法子,写了一篇奏章,让他儿子给乾隆送去,内容就是为他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

为什么是请谥号这件事呢?因为尹会一除了学问和治理能力出众之外,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孝道,当年他在河南治理洪灾得当,颇得民间好评,但是他都是把功劳归于母亲的教导,在那个及其重视“孝”的时代,他的言行是广受赞誉的。

尹嘉铨一直都以父亲为榜样,以孝子自居,这次上奏请谥号也是为了成全自己“孝子”的名声,同时他想着上奏之后,皇上必会召见自己,也可以在乡亲故友当中体现自己的圣眷不衰。

但是他没想到乾隆皇帝并不想成全他,反而斥责他不安分守己,让他颜面扫地,于是他坚持上奏第二次,不光为他的父亲,还有范文程、汤斌、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几人一起,请谥号,还要请求共祀孔庙。

乾隆皇帝没想到尹嘉铨竟然如此不知好歹,第一次的斥责没有用,还要变本加厉地再来一次,直接朱批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钦此。”

这一下尹嘉铨不仅没有在乡亲面前露脸,直接被乾隆送到监狱里去了,遭受了牢狱之灾。

大丈夫死当谥文正,在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重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谥号作为皇帝钦赐,可以说是一个人死后最大的荣耀,别说文正了,只要不是恶谥很多人就满足了。

对于这种帝王特权,竟然有人三番五次上书为自己的父亲、老师、父亲的朋友请谥号,即使这些人也都是清初大儒,也是触及了乾隆的逆鳞。

下狱之后就是抄家了,从家里抄出藏书大小311套、散书1539本、未装订书籍一柜、法帖册页65本、破字画58卷、书信一包计113封、书版1200块。

从这么多书籍字画里面找几个所谓违法的言论,实在是太简单了,下面就列举几个当时定下的“滔天大罪”。

第一条是尹嘉铨自己写了一本《名臣言行录》,里面收录了鳌拜、高士奇、徐乾学、鄂尔泰、张廷玉等曾经被乾隆罢黜甚至处死的人。

乾隆历来不喜欢所谓“奸臣”“名臣”的称谓,他自认“明君”,只需要执行他指示的奴才罢了。

再者,乾隆年间严禁私人撰史,即使是国史馆也是采取“案而不断”的策略记录本朝人物,评史、定凡例以及初稿的审阅都是乾隆亲自动手,为的就是维护自己的英明形象。

补充纠错
上一篇: 男子化妆极简史
下一篇: 珍宝岛三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