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隋炀帝的丝路经略

[ 历史故事 ]

从长安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丝绸之路,早在东汉就已开通。但魏晋南北朝之际群雄逐鹿,中原与西域交往遭到阻断。及至隋朝,炀帝御驾西巡,重新加以经略,丝绸之路再度畅通,开启了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的新篇章。

隋初,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主角是突厥人,他们先联合波斯覆灭白匈奴,又与东罗马结盟,挫败了波斯,继而震慑西域诸国,控制商路,风头正劲。

隋炀帝登基后,彰显“混一戎夏”之志,但不愿贸然兴兵,而是采取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派出得力臣僚裴矩,名为掌管张掖边关贸易,实则探听西域虚实。

裴矩素来熟悉边务,曾筹划离间之计,排除威胁隋朝与突厥关系的隐患。此番到任,他密切关注诸国动向,积累大量资料之后,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书中收录四十四国概况,另附地图标明险要之地。裴矩指出,西域珍宝众多、通商利润丰厚,各国只是迫于突厥和吐谷浑的武力,才不敢遣使朝贡,因而进谏:“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何往不至!”

然而,被后世诟病穷兵黩武的隋炀帝,依然没有轻易发动战争,反而选择了怀柔远人的路线。大业三年,在突厥内乱之中兵败内附的启民可汗朝觐,皇帝命人修建可容纳数千人的巨大帐篷,以百戏之乐款待来客。启民可汗等外族领袖献上数十万头牛、羊、骆驼等牲畜,隋朝回赏二十万段丝绸。史书所言的礼物互赠,其实就是一场大宗贸易。隋炀帝凭借朝贡与赏赐,笼络了东突厥,以钳制武力强盛的西突厥。

与此同时,他还派出多位使臣,试探丝绸之路上各国的立场,以外交手腕蚕食西突厥势力。云骑尉李昱奉命出使波斯,当年正值“得胜王”库思老二世在位,波斯旋即遣使“朝贡”。侍御史韦节与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中亚昭武九姓诸国,沿途收获颇丰,带回了罽宾的玛瑙杯、王舍城的佛经、史国的狮子皮和火鼠毛等物。

大业年间,裴矩收录的西域四十四国之中,有四分之三相继来朝,隋炀帝遣使通商的经略手段初获成功。

不过,困扰丝绸之路的顽疾尚待解决,首当其冲的是吐谷浑。吐谷浑原本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是丝绸之路的不安定因素。隋文帝对其采用怀柔政策,但吐谷浑在突厥与隋朝之间摇摆不定,终致炀帝痛下杀手。大业四年,吐谷浑在西域混战中落败,向隋朝请降。隋炀帝派宇文述率军迎降,趁势突袭其残部,首领伏允可汗逃脱,吐谷浑元气大伤。

有了此战铺垫,隋炀帝认定时机已经成熟,做出了大业五年西巡的决定。炀帝对此颇为自矜: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

西巡并非单纯的御驾亲征,而是集合了征讨强敌、威慑外族、观察民风、游山玩水等众多意图。隋炀帝的一大爱好,就是让诸国国君亲自入朝,以显示作为天子的威严。听闻皇帝西行,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国前来朝贡,许多国君踏上东行旅途,各路使节“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令隋炀帝兴致高涨。途经黄河,为向羌人耀武扬威,他又下令“陈兵讲武”,在北岸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围猎,投入数十万人,观者无不惊叹。

抵达西宁之后,针对吐谷浑的围剿一触即发。隋炀帝亲自调度大军,布置了一个巨大包围圈。伏允闻风而逃,但吐谷浑余部却无路可走。皇帝命令发动总攻,隋军一鼓作气击溃对手,吐谷浑十余万人归降。连年用兵之后,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土地尽为隋朝占有,“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尝到武力征服的甜头过后,隋炀帝重拾怀柔政策,以汉人母亲向氏诱降了泥撅处罗可汗,进一步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但恰在志得意满之时,隋炀帝沉浸于好大喜功与穷奢极欲之中。引军东还途中,他选择翻越雨雪无常的祁连山大斗拔谷。对他个人而言,这或许是个壮举,但山路狭窄,军队只能排成一字长蛇阵艰难前行,士兵冻死大半,马匹损失十之八九,甚至后宫嫔妃都迷路走失了不少,皆是无谓之牺牲。

回到洛阳,为了向入朝的西域使节和客商炫耀国力,隋炀帝召集数万人,通宵达旦奏乐演戏,店铺招待胡人,饱餐醉饮也是分文不取。更有令人称奇的一幕,为夸耀繁华,洛阳市场的树木,都用缯帛装饰,困惑的胡商问道: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多次接待西域使者和商团,增加了百姓负担,国富民穷的隐患也浮出水面。不乏雄才大略,但失于好大喜功,对丝绸之路的经略,可谓隋炀帝政治生涯的一个缩影。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