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沧海拾贝:卖米之问等

[ 历史故事 ]

卖米之问

清光绪十二年,粤商潘启明盘下了广州府万福路上的一家米店。这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米店,而且位置也不好,潘启明却以市场价的两倍接手,实在让人费解。

米店重新开张的第一天,潘启明将掌柜的叫来,郑重地告诉他:“从今日起,凡是来本店买米的顾客,你们都必须先问三个问题:第一,家里有几口人?第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各有几个?第三,家里有没有肠胃不好的?”潘启明一字一句地将三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

掌柜的不明白为什么卖米要问顾客家里的情况,就问:“老板,这三个问题必须要问吗?”潘启明点点头:“必须要问!”

按照潘启明交代的“卖前三问”,米店很快起死回生,买米的顾客每天排起了长龙。有人就问潘启明:“为什么一家濒临倒闭的米店,在你手上就能转亏为盈呢?”潘启明说:“我调查过,这家米店的前任老板一直认为自己不欺骗顾客便好。我也是谋生,但我是在为顾客的健康努力,问清第一个问题,就能根据顾客家庭人口,告诉他合理的买米数量,人口多的,就多买点儿,如果人口少,买多了一时吃不掉就会变质发霉;第二个问题,就是合理搭配大米质地,老人小孩喜软,中青年则喜硬;如果家里有肠胃不好的,则不要推销糯米,因为糯米吃了难以消化。选米、送米,都秉承此信念,所以才会有卖米之前的‘三问啊!”

射人先射马

1935年8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气温骤降,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中央红军第1军政委聂荣臻命令部队就地休息。这时,西北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随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上百盏闪着光亮的马灯也越来越清晰。

“是国民党的骑兵团!”根据来敌的方向和嚣张气焰,聂荣臻果断做出判断。随即,他命令红2师的第4团和第5团迅速做好打敌骑兵的战斗准备。

50米……40米……只听第4团政委杨成武大喊一声:“打!”廖步云和战友们扣动扳机。一阵猛烈的枪响过后,敌人的战马纷纷倒下,马背上的敌人被掀翻在地。侥幸带马冲过土围子的敌骑兵见墙后有人,挥刀就砍。红军战士们并不惧怕敌人凌空劈来的马刀,他们纷纷朝敌人的马肚子底下钻,并顺势将马腿砍断。只听声声嘶鸣传来,一匹又一匹战马轰然倒下,还没等敌人挣扎着站起来,就已经被我方歼灭。

一向自恃马快枪疾,当惯了所谓“步兵屠夫”的敌骑兵团万万没有想到竟会遭此重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损兵折将,落荒而逃。

此役,红军缴获战马40多匹,还有一批制作精细的鞍鞯,除几名战士轻伤外,没有一例重大伤亡。

蒋介石日记很有料

蒋介石十分推崇曾国藩,为效仿曾国藩,他写起了日记,通过日记自我反省,不过他的日记内容比曾国藩的丰富得多。

沙基惨案当日(1925年6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开头记载了“毋忘近日之耻辱”,随后多日,他都以对英国人的诅咒作为日记开头,并故意写作“阴番”。6月25日记“如何可以灭此横暴之阴番”;7月28日记“阴番不灭,何以立国”;10月23日记“阴番不灭,焉能解放一切人类”。对英国的咒骂一直持续到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武昌城后,日记开头才变成“武昌犹未下耶”“南昌犹未下也”这类记述当时处境的语句。

1925年10月5日,蒋介石到军校视察,发现学生还在睡大觉,久叫不醒,说“中国人之如睡狮,信矣”,然后大发雷霆,将睡懒觉的学生暴揍一顿。事后又觉得打人不对,在日记中给自己记了一次大过。

1926年3月31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的第5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大骂汪精卫不负责任,不是干大事的人。同年1月7日,蒋介石接见美国记者后,当天在日记中直斥美国政策错误以及基督教虚伪,那时他肯定想不到,后来自己会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1928年的济南惨案给蒋介石造成极大刺激,当时迫于无奈,他下令“不抵抗”并绕道北伐,屈辱异常。从那天起,蒋介石的日记均以“雪耻”开头,一直坚持到最后。

败退台湾初期,蒋介石的日记中出现了大量骂陈诚的内容,说其“气狭量小,动辄严斥苛求,令人难堪”“陈(诚)之不智与懦弱,毫无定识,几乎与何(应钦)不相上下矣”。后来甚至骂陈诚是神经病。不过骂归骂,并不影响蒋介石在公开场合合理化地处理公务,并多次对陈诚委以重任。

蒋介石的日记中有大量吐槽和骂人的内容,只有蒋经国、吴稚晖等少数人幸免。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