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06年到1911年,孙中山先后发动和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死伤惨重。此时,大部分革命党人对起义都是比较谨慎的,甚至是绝望的,包括孙中山。
对于武昌起义,众人觉得可能又是一次失败的计划,也并未蓄谋已久,所以它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非常偶然的事件。
不过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革命党人,不服且不甘心。
1911年9月24日,同一拨同志开会制定起义计划,据说计划有时间、地点、人物、起义范围。他们最初选在10月6日起义,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起义范围是在湖北和湖南同步举兵。
为何选择这天?革命党人认为这时中国人都忙着团圆,乘虚而入,把第11次起义整圆满了。
可纸包不住火,一个不小心,起义的消息泄露了。湖广总督瑞澂决定:今年过节不放假,全部戒严,官兵不许出营、聚会。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推迟到10月16日。
二、
1911年10月9日,计划推进中。
革命党人开始准备起义的物料──炸弹。
孙武等人在指挥部配置炸弹,提供资金的刘同不放心,就到现场查看,随手点起一根香烟,抽完烟却找不到烟灰缸,于是准确无误地投入身边一个脏兮兮的盆里。
这个盆里不是别的东西,正是长得难看的土炸弹。虽然土,但有效,孙武被炸得面目全非,大火一发不可收拾。忙着救火的同志甚至都没发现巡捕赶到了现场。
巡捕循着爆炸声而来,逮捕了刘同等六人,还发现了关于起义的一系列物品和资料──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印信。
刘同很快招认本次起义的所有事项,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销毁名册以安众心,督府师爷张梅生则主张按名册搜捕。总督听师爷的,发布以下决定:关闭所有城门,禁止出入,贴出告示,要求新军官兵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当时驻地革命党人约有5000人,根本不知自己在不在名单中,这下马蜂窝彻底被捅掉了,人人自危。看来,只有先下手为强。
三、
1911年10月10日,爱新觉罗·溥仪再过几个月就满六岁,还在紫禁城等待大清王朝最后的颠覆。
晚上7点刚过,陆军第八营排长陶启胜查夜,发现班长金兆龙、士兵程定国正抱着步枪仰卧睡觉,旁边还有一盒子弹。陶启胜这个二愣子,并没上去安慰自己的士兵,而是直接开骂:“干什么!想造反是吧?”金兆龙一听,心里不爽,回骂:“造反就造反,你能怎样?”于是两人干了起来,程定国把陶启胜打倒在地,并在背后补上一枪。
这时,第八营班长、共进会代表熊秉坤立即鸣笛集合,宣布正式起义,前去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以上,来自熊秉坤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真实性较强。
四、
权威资料如《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认定:熊秉坤于10月10日晚7时许在该营打响了武昌首义信号的第一枪,率部发难,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旋即组织敢死队攻克督署。
而名人的佐证,让熊秉坤打响第一枪的事情板上钉钉──第一位发声的是孙中山。
武昌起义三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孙中山向别人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1919年,孙中山给上海《晨报》撰写国庆献词中说:“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效顺而起革命军于武汉之日也!”
第二位发声的是末代皇帝溥仪。
1961年9月30日,熊秉坤应总理之邀参加国庆宴会时,溥仪也来了,他走到熊秉坤面前,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你打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王朝,打倒了我这个当时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成新人,为表达谢忱,容我敬酒一杯。”
五、
程定国还有个名字叫正瀛。
正是他在冲动之下偶然开枪,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
宣告起义后,人人都明白,这次若再失败,明早将全是黄泉路上的鬼魂,没有退路的他们奋勇起义,凌晨1点30分,整个武昌都被起义军控制。第二天,武汉三镇都不姓“清”了,大清就此倒下。
武昌起义后,程正瀛正式投靠北洋军阀,成为残害革命党人的反动势力的帮凶,沦为叛徒。
对于由功臣变成叛徒的程正瀛,历史和人民都选择了遗忘,更愿相信熊秉坤是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