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沧海拾贝:仁慈的飞镖等

[ 历史故事 ]

仁慈的飞镖

清朝康熙年间,汉中府柳林镇一带盗贼猖獗,官府曾派人捉拿,无奈盗贼个个身手不凡。师爷献计策,说秦岭深处有一位高僧,飞镖耍得出神入化,必定能将盗贼全部缉获。

官府便备上厚礼,派人去请。高僧年事已高,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徒弟下山去处理这件事。第二天,高僧举行了一次飞镖大赛。靶子是一个稻草人。其中一个叫智平的徒弟分别击中稻草人的手腕和脚腕,惹来众人一阵哄笑,而另一个叫智强的徒弟分别击中稻草人的胸口和咽喉,赢来众人一片喝彩。大家都以为,此次代师下山的非智强莫属了。结果,高僧宣布:智平获胜,代师出山。

众人目瞪口呆,大惑不解。智强更是不服,问师傅为什么。高僧答:“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盗贼也分主犯从犯惯犯新犯,怎能一概而论,赶尽杀绝?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一镖射死,岂不是太残忍了?”智强还是不服,说:“我明明比他射得准!”高僧微微笑道:“智平能精确地射中手腕和脚腕,自然就有能力击中胸口和咽喉。可他为什么不呢?因为他更有分寸。”

结果,盗贼们已听说飞镖比赛的事,未等智平到达柳林镇,就有的逃命,有的改邪归正,更有甚者,竟专程到寺庙去请罪,拜在了高僧门下。

朱元璋敷衍盗银案

朱元璋称帝的第七年,京郊某个书生连夜温书,忽然看到田间火光四起,看多了《神仙传》的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在闹宝贝,于是仗着胆跑去做了个标记。次日天明,书生还真在草标之下一尺左右挖到了一块数百斤重的“巨银”。凭他一人之力,显然无法取出,只能去村里雇了18个人一起来挖宝。

结果不出意外。众人因分财不均,闹上公堂。鉴于银子上刻有“广积”字样,一看便知是大内库银,官员们只能上报皇帝亲裁。吊诡的一幕发生了,往日杀人如儿戏的朱元璋这次却宽容得很,他先声称:“此银已失去三块矣!此天所以畀是儒也!”然后竟把这块天价库银赠给了书生,其余18人只发给工钱了事。

应该说,这事做得很不“朱元璋”。要知道,当时国家草创,皇帝内库和国库并未分家。所以丢失的巨额库银不只是他的私房钱,更是国家的日常岁入。而广积库在内廷十大库中专顾收储硫黄、硝石,供给工部制作军器火药。此地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严控死守的状态下,下属搞个“空白印件”,朱元璋能诛杀上百、牵连上万,现在人家都偷到眼皮底下了,还连偷数次,他竟然打哈哈,把挖出的赃物送了人。

其实真正的窃银者正是朱元璋身边的太监。别看广积库名义上属于工部掌管,但库门钥匙却掌握在中官手中。这些每日坐对银山的太监,心里只有一个血淋淋的字──穷!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鉴于元末权监误国的教训,决定限制太监的权力。他最有力的措施不是立下“太监不许干政”的铁牌,而是大力削减太监的收入。有大臣建议将太监月入定为三石米,朱元璋大笔一挥,减为一石。按他的说法,这些人吃住都在宫里,要钱干什么?可真实目的却是想让太监们“穷则易使”“小富即安”,成为听话的奴隶。可他却忘了,太监也是人。也有父母兄弟、侄男甥女一大帮人要养活。按明代一石约125斤,即便到了正统年间,一石的价格也仅为纹银2钱上下。三石不足白银1两,其购买力还抵不上如今的1500元人民币!只给一石,如何能够?

所以,此事的实情应该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饥寒交迫的太监将库银移出宫外。因为无人接应,只能就近埋在郊外的田中。巨银上的硝石、硫磺在月下化为磷火,终于吸引到书生的注意。熟知其中内情的朱元璋明白,不能把这些肘腋之间的近侍卡得太紧。再加上他们确实无拳无勇,不会威胁到大明江山的统治,所以才网开一面,随意了事的。

永存的善意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以周济族人。途经丹阳,范纯仁遇见父亲的故友石曼卿。当时石曼卿十分落魄,家中有丧事,三年尚未埋葬。

范纯仁知道了,马上将麦子卖了,并将所得钱财,全部用来接济石曼卿。后又听说石曼卿还有两位女儿,因家贫未嫁,便将运麦的船也送给了他。

范纯仁两手空空回家后,将路遇石曼卿之事告诉了父亲。范仲淹马上说:“你何不把五百斛麦子给他?”范纯仁答复:“已经给了,但不够。”范仲淹又说:“何不连船也给他呢?”范纯仁又答道:“我正是把船也给了他,才徒步返回的。”范仲淹大喜:“这就对了,不愧是我的儿子!”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