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好推理
公元前106年的一天,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小黄门常融去召太子。一直和太子不和的常融回来对汉武帝说:“太子面带喜色。”
汉武帝非常受伤,默然无语。
等到太子来了,汉武帝仔细观察,见他果然有说有笑。常融在一旁窃喜。没过多久,汉武帝下令要将常融处死。
常融如遭晴天霹雳。打了太子那么多小报告都没事,为何这次要杀头?他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
汉武帝打算让他死个明白。这位推理达人缓缓说道:“太子那天探望我,确如你所说,有说有笑,但太子的脸上有几道不易察觉的泪痕,说笑的表情有点做作,像是强装出来的。事后,我派人暗中查问,得知太子听到我病重时,大哭了一场,并非面露喜色。”
常融语塞,只能引颈受戮。
李愬取蔡州以后
元和十二年,唐军在主将李愬指挥下,直捣淮西重镇蔡州。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李愬一举擒获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当时,蔡州城中还有投降的叛军数万人,李愬亲自率领他们在营外列阵,等待裴度检阅。
第二天,裴度进入营地时,看到李愬早已披挂着全副盔甲在路边拜见。裴度和李愬是至交好友,彼此的官职又相差无几,当他看到李愬用如此大礼来迎接自己时,心中非常诧异,便立即把李愬叫到一边询问原因。
李愬笑着说:“我不是故意和裴公生疏,而是蔡州不服王化已经三十多年,此地的将士只知节度使,不知天子。我这么做,就是想让他们看看,统兵大将对待朝廷使者也要恭敬守礼,希望借此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尊贵。”
裴度听罢感慨万分,坦然接受了李愬的大礼。那天,蔡州将士看见李愬这样的大功臣都对皇帝欢喜。
最含蓄的画谏
朱元璋称帝之后,要封官行赏。对于那些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封赏比较容易,而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朱元璋却发愁了。因为这部分人沾亲带故,人数众多,如果都封个一官半职,岂不成了见者有份,无功受禄;如果有所得罪,势必背后受到指责,落个六亲不认的骂名。
为此,朱元璋进退维谷,拿不定主意。这时军师刘伯温,欲直言进谏,又恐惹怒了朱元璋,左思右想,便画了一幅画进献给朱元璋。
朱元璋仔细观赏着,见画面上画着一个男子,头发蓬乱如麻,一束束的头发上顶着一只只小帽子,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朱元璋百思不解,为何刘伯温送他这样一幅画。
夜深了,朱元璋仍在灯下仔细琢磨着,终于领悟了刘伯温送的这幅画的含意──“冠(官)多发(法)乱”啊!朱元璋当机立断,只封有功之臣,不封亲戚朋友为官。
楚文王的临终任免
楚文王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国君,他身边有两个臣子,一个叫管饶,一个叫申侯伯。管饶只要看到不合规制的事总是坚持原则,绝不通融,即使是楚文王也毫不留情,常常弄得楚文王很没面子。所以,他很不讨人喜欢。而申侯伯则精于世故,非常圆滑,为楚文王鞍前马后的没少出力,楚文王很喜欢他。
楚文王晚年时得了场重病,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就交代了后事,其中有两项人事任免:一、授予管饶大夫爵位;二、打发申侯伯走人,不再任用。消息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身边的大臣都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把喜欢的人轰走,而给不喜欢的人进爵,难道楚文王糊涂了?
楚文王说:“我才不糊涂呢。的确,管饶这个人动不动就顶撞我,冒犯我的尊严,与他相处特别不安,不见面也不会想念他。但他凭道义警示我,用礼仪约束我,我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益处。我知道,他是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把政事交给他我放心。趁我还活着,一定要给他爵位。至于申侯伯,这个人处处迎合我的心意,凡是我想要的,他都劝我去做,凡是我喜欢的,他总能猜到,并先行一步为我准备好,跟他在一起很快活,几天不见就会想他。我因此犯了不少错误,妨碍了治理国家。我清楚,留下他只会误国,所以我下决心把他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