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古人也讲究吃出品质和健康

[ 历史故事 ]

我们现在提倡减油,但在古代,油却是奢侈品。植物油的获取约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曰:“柰油,捣柰实和之,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知道如何在植物果实中提炼出油。

汉代之前,那时油不叫油,而叫“脂膏”,从动物身上获取。《礼记·内则》记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诸膏,膏必灭之”,即将猪(或猪肉)放进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没所炸的猪(或猪肉)。《周礼》中云,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要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要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需用羊油烹调。

食盐也是人们生活,在福建出土了煎盐器具,证明在仰韶时期(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古人就已学会煎煮海盐。《说文》中记述: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开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初期制作盐,是直接安炉灶、架青铜器燃火熬煮,这种原始的做法费工时、耗燃料、产量少,导致盐价极贵。于是,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有相关的立法。

到元朝时,盐已成为喜闻乐见的调味品,但人们在吃盐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元代养生学家贾铭的《饮食须知》记载:“喜咸人必肤黑,血病无多食盐,多食则脉凝涩而变色。”这个描述,应是高血压的病征。因此当时的养生学家倡导炒菜放盐要少放,或者适量。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