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武侠中十八般武艺有多少是真实的

[ 历史故事 ]

侠义精神与习武传统

先秦典籍《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中国功夫最早与“侠客”这一群体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侠”的起源,说法不一。章太炎认为儒家与“侠”有关,其主张“以儒兼侠”,儒家尚勇,孔子说“勇者不惧”,儒家又尚义,“杀身以成仁”,这些都是“侠”所认同的精神品质。 鲁迅则认为“侠”与墨家关系紧密,其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总之,侠的起源很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武术的两大基石就是侠义精神和习武传统。

先秦时期,会功夫的人讲求言信行果,倡导敢于为了解救别人而献身,标榜施恩而不图报,豫让、专诸、聂政、荆轲等都是这样的人。汉代则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武侠精神,扶危济贫,不计自身得失,如郭解、剧孟等;一部分人则开始走向豪暴,仗着武艺而作恶,成为匪盗。

唐代以前,习武之人要么充当门客依附于权贵,要么将习武作为晋升的途径。到了唐代,“义”被看作是行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宋明时期,习武之人仍以“忠孝节义”为主导精神,但有了自己独特的栖身场所——“绿林”和“武林“武林”的形成,则是为了抵抗异族入侵、维护社会治安,他们遵守公共秩序,承认官府的权威。总之,无论身处“绿林”还是“武林”,“江湖义气”都成为习武之人最为重要的观念。

真实的“十八般武艺”

习武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虽然后世文学作品多有夸大描写,但许多招式与兵器都有真实的历史源头。例如常说的“十八般武艺”,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人话本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但没有详说究竟是哪十八样,到了《水浒传》里,才有明确的说法,即枪、戟、棍、钺、叉、锐、钩、槊、环、刀、剑、拐、斧、鞭、锏、锤、杵等,部分是古人实际使用的兵器。先秦时期,膂力过于常人,或者敏捷矫健的人就是武艺高强之人,他们最为主要的武艺之一是射箭。秦汉以后,剑术成为重要的武术,一些武功高手又被称为“剑客”或“剑士”,“剑”往往是习武之人的标配之一。

唐代文人崇尚侠义精神,尤好剑法,大诗人李白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侠客行》有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同一时期,剑也成为唐代文人们的标准配置,读书人佩剑并不是御敌的兵器,而是一种象征风雅的装饰。在古人眼中,宝剑有君子之德,文人佩剑,意味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不过,武侠小说中的中国功夫与现实中的功夫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就剑法而言,早在先秦两汉时就有了剑侠传说更是继承了这一点,如《聂隐娘》中,聂隐娘剑法出神入化,而后遇到对手妙手空空儿,其剑术远在聂隐娘之上,据说“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

到了清代,小说中的剑术更加离奇,甚至出现了“剑仙”。袁枚《子不语》记载了“姚剑仙”的故事,说“剑不出则已,一出的话就有了杀气,必须要斩杀一活物后才能收敛”。近代以来对剑术进行想象描述的武侠小说就更多了,如金庸作品中就有杨过的“君子剑”、小龙女的“淑女剑”、灭绝师太的“倚天剑”等等。

此外,中国传统武术本没有内功、外功之分,直到明末,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提出了内家拳,才有了“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但在近代还珠楼主等人的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内功”,并被神秘化,还珠楼主的《青城十九侠》首次提到了“内功”,呼吸吐纳之法变成了高深莫测的武功招式,甚至超过了“外功”。后来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不断丰富“内功”的想象。

轻功、拳脚、暗器与点穴

侠客精神是“高来高去”,因此,古人想象出了飞檐走壁的“轻功”。“轻功”的表现很早就有,但对轻功最为精细的描述始于唐代的传奇小说,《红线》中的红线女,一夜能往返七百里,后世小说往往取象于此,如《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唐代裴铏的《昆仑奴》中有一位高手,能背着人飞出十几重高墙。唐代文人的想象,造就了不少轻功高超的侠客,在后世小说中,“轻功”往往成为习武之人主要的技能之一。

至于拳脚功夫,有一些是真实存在的,也有一些是文人创作出来的。在古代,拳脚主要拼的是神力、速度与技巧。神力上往往表现为斗牛斗虎,我们常说“力大如牛”,这是因为古代习武之人有斗牛的传统,也有斗虎的,且更能表现神力,因此成为小说最喜欢表现的内容。速度和技巧也是拳脚走向高超的要求,但是随着元杂剧的兴起,很多技巧在舞台上为了适应观看的需求而失去了实用价值,观赏性成为打斗艺术的追求,导致很多人错认舞台艺术为传统武术。

暗器也是习武之人的兵器之一,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大概暗器的发展与箭有相通之处,只不过,“箭”用于远距离攻击,而飞镖、飞刀等则可以用于近距离内突然发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武侠小说中,对暗器较早进行描写的是清代小说《施公案》,其中的黄天霸善于使用金镖。受有清一代的小说影响,在近现代的武侠小说中,暗器也就成为习武之人常备的兵器之一,如古龙作品中的“小李飞刀”、金庸作品中的“冰魄银针”等等。

在中医经络穴道理论的启示下,武侠小说中还出现了一种神奇的武功,那就是点穴。较早出现点穴功夫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愈往后发展,点穴功夫越神奇,清末民初北方武侠小说作家郑证因的《鹰爪王》提到了“三十六手擒拿点穴术”,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又提到了“葵花点穴手”,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武术招式。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