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古代香囊里的文化

[ 历史故事 ]

香囊,又称为“佩香”“ 佩帏” 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 香袋” 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追溯香囊的起源,恐怕要把历史翻回先秦时代。《尔雅·释器》上说:“妇人之纬,谓之缡。”所谓“缡”, 又称“香缨”, 实际上是用五彩丝线制成的首饰物,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按照古代礼节,新娘见公婆,都要佩戴此种饰物。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香袋”, 又称“香囊”,《 孔雀东南飞》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醆抛巡取次飞。”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这里的“容臭”就是香囊,“臭” 读“嗅”, 气味的意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黄升是宋代宗室赵与骏的原配夫人,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明代《山堂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话是说,宋濂的同学们都穿着锦绣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联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其实至今也莫不如此。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着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见香囊的别用——作为定情之物,竟然反客为主,到近现代其定情功用成为主要功能了。

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

香囊演进的历史,实际上反映着人们生活贵族的必备品,然后再成为人们祭祀先贤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象征物,同时也是人们驱病祛邪的武器。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