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王献之与郗道茂:婚变后的苦命鸳鸯

[ 历史故事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不久,就下诏王献之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原来这位新安公主在太皇太后褚蒜子的支持下,与在桓氏内乱中失败的桓济离婚,拟欲再嫁。她仰慕王献之的风流才华,洒脱不羁,而且多次听闻王献之的风雅趣事,同时了解到王献之之妻郗道茂至今未生子,女儿玉润也已经夭折。在当时,妇人无子是可以被休弃的。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献之不嫁。

王献之与妻子郗道茂共同经历坎坷,夫唱妇随,加上自己宦情淡薄,并不想借驸马的身份升迁,因此,他不愿与郗道茂离婚,更不愿娶新安公主。

为了反抗,王献之假称足疾,他用艾灸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变成了残疾,但这招没用。司马道福传出话来,即使他瘸了,也要嫁给他。太皇太后更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王献之娶新安公主。

郗道茂也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王献之恰逢一位爱他的女子,而且是先帝司马昱的女儿,身份显赫,她的爱应该避让开了。

郗道茂毅然决然地收拾包裹,孤身一人离开了,并且发出不再嫁的誓言。对于重情重义的郗道茂来说,与其让丈夫因来自琅琊王氏的责任和可能带给整个王氏家族的后果为难,不如自己离去。郗道茂的双亲都已经离世多年,无家可归的她只好去投奔叔父郗愔。郗道茂如今可真是孤家寡人,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寄住在叔父家中。

宁康元年(373),司马道福终于嫁给了自己朝思暮想、仰慕已久的才子。表面风光的王献之明白,身不由己的负罪感,还有皇帝对自己休妻再娶的憎恶之情,将一点点在自己心里发酵。很多时候王献之扪心自问:这样委曲求全到底值不值得,即使为王、郗家族换来短暂的苟且,对归乡的前妻是一种变相的保全,可是为何自己仍然追悔莫及呢?

是王献之不懂得绝决地处理,才导致今日的恶果。他成为驸马的那一年三十岁,直到他四十一岁那年,司马道福才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神爱。

寄人篱下的郗道茂收到一个来自建康(今南京)的信笺后,留下了绝笔诗:“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当晚,郗道茂含笑病逝在床榻之上。

这信笺正是在建康的王献之邮递过来的,里面是王献之在夜里书写的曹植的《洛神赋》,每一字都是王献之思念着前妻所写。他回忆里有两个人儿时的初次相识,有永和九年(353)兰亭之畔的玩耍,有两人在新婚之夜的羞涩,有两人日夜守在女儿玉润身旁,看着女儿日渐憔悴的脸,有两人为王羲之守丧的清淡日子,有飞来横祸般的圣旨,有他用艾灸自毁双足的决断,有妻子流不尽的泪水,有他难以决断的不舍,有即使多年过去也忘不了的她离去的背影,有夜里王献之睡不着、无数个触碰却怎么也碰不到的残梦……

为妻子书写前无古人的书艺作品,这是王献之在守丧期间对妻子暗自许下的誓言,可当他做到时为时已晚。诀别来得总是那么突然,绝不会给人反应的时间,就这样一下子直至内心,血淋淋地放在你眼前。

不幸的命运总是那么相似,仿佛当年曹植能预测王、郗这段劳燕分飞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地问世间情为何物,百转千回却只是这一句——道不尽痴儿相思苦。得知前妻郗道茂病逝的消息,沉默不语的王献之,在漫天星光的夜里孤身一人来到建康渡口,一边为其烧纸钱,一边默默无声地流涕。

在很久以前,懵懂的王献之只想一心遨游在书艺的世界里,身边有父亲督促,有母亲和几个兄长做后盾,背后有妻子相伴。可是,物是人非的生活,让他只拥有了无限怅惋,离开这世界的郗道茂用死亡逃脱了,王献之却还处在无尽的情感监狱中,被自己判处无期监禁。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琅琊墨韵:王羲之家族传》    作者:朱捷)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