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话虽投机,远非知心”: 孙中山初会袁世凯

[ 历史故事 ]

孙中山和袁世凯是民国历史。民国成立后,为促使清室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继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以元首之礼相待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并没有得到片刻的清闲,先后去了上海、武昌和广东等地,广会各界人物。孙中山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与党人联络感情,扩大自己在全国特别是南中国的影响,直到接到袁氏邀请四个多月后,才从上海北上。

孙中山原计划与黄兴联袂进京,但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在北京突遭袁世凯杀害。北洋政府此举引起革命党人的极大愤慨,黄兴决定暂缓入京。18日午后,孙中山登上“安平号”轮船。到码头送行的中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有人担心孙中山的安全,劝他不要轻易进京,袁世凯派来迎接的官员则要求孙中山劝黄兴同行,最后甚至跪地请求,孙中山笑着说:“有何大事,某一人不能了之,逼克强(黄兴字克强)与偕?且我亦主张克强不往。”说罢下令出发。下午四时二十分,安平轮在微风细雨中缓缓启程。

轮船到天津后,孙中山换乘火车进京。8月24日下午,孙中山一行抵达北京正阳门火车站,袁世凯以元首之礼相待,为孙中山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当晚袁世凯设宴欢迎孙中山一行,袁在致辞中对中山执礼甚恭:“孙君创立民国,功绩赫赫,垂名后世,予不肖承受其后,窃虑难堪其任。”

这是孙袁第一次会面,“欢若平生,恨相见晚”。

孙中山自8月24日进京至9月17日离开,在北京整整待了25天,期间与袁会面竟有13次之多,且多为二人密谈,有时孙中山的广东同乡、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也在座,据国民党编撰的《国父年谱》记载:先生留京约一月,与袁会晤共十三次,每次谈话时间自下午四时至晚十时或十二时,更有谈至次晨二时者。每次会晤,只先生与袁世凯、梁士诒三人,屏退侍从。所谈皆国家大事,中外情形,包括铁路、实业、外交、军事各问题,表面甚为畅洽。先生察袁野心,然仍予推崇,以安其心。

看来,孙中山对袁氏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他们之间交流的融洽也仅仅限于表面,两人话虽投机,远非知心。

袁世凯几次三番邀请孙中山去北京会面,他究竟想要干什么?其实袁世凯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试探孙中山。当孙中山决定让位于袁后,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一部《临时约法》,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南京方面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以责任内阁来制约袁世凯的权力。

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袁世凯这个临时大总统是虚君,但作为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旧官僚,袁一心想扮演时代的主角。不仅一贯强势的袁世凯不屑做虚君,就连他的身边人也不同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宋教仁又将同盟会等几个政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同盟会本来就是参议院内第一大党,改组后更是占据了参议院大部分席位,孙中山会不会借议会选举卷土重来?这是袁世凯最担心的问题。据总统府参议官唐在礼回忆,袁世凯邀请孙中山进京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摸清孙中山究竟有些什么打算”。经过20多天的接触,袁世凯对孙中山有了一个大体把握,孙离京之后,袁对身边人说:“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耳。”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袁世凯对孙中山的这个评价还算中肯。

袁世凯的第二个目的是笼络孙中山,进而为自己所利用。众所周知,当时并非北洋系的一统天下,孙中山在海内外有很高的威望,同盟会在参议院内占据绝对优势,并且黄兴领导的南京留守府还有不少部队,如果孙中山能够进京,会给袁世凯解决不少麻烦,一是表明袁氏当国众望所归,已经获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全国上下一致支持;二是可以借孙的威望搞好与参议院的关系,为日后的选举做好铺垫。

孙中山的要求和承诺

袁世凯想试探和笼络孙中山,那么,孙中山又有什么目的和想法呢?

孙袁会的旗号是共商国是、同促民国。孙中山也在进京前表示,他北行的目的之一是“赞助袁大总统谋国利民福之政策”。孙中山所说的“国利民福之政策”就是办实业、修铁路。

除了修铁路,孙中山与袁世凯谈得最多的就是迁都了。当年孙中山让位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袁到南京就职,但袁世凯耍了个手腕蒙混过关,现在孙中山又旧话重提,在各种场合说起迁都之事,甚至连新都的地点都替袁世凯设计好了——南京、武昌或者开封。孙中山之所以屡提起此事,其目的无非是让袁离开北方老巢,将其置于南方革命党人势力范围,最后怕袁不肯离开北京,所以又将他的老家河南作为替补。

袁世凯答应了孙中山修铁路的要求,但对迁都一事一口回绝。袁派孙去修铁路,一是投其所好,二是给这位革命领袖一个肥缺,让他安顿下来,免得继续革命或者造反。

与孙中山不同,袁世凯的主要目标是抓住总统位子,据唐在礼回忆,孙袁会期间,袁世凯要孙中山“向全国公开表示永远不愿做大总统,专心为国家搞实业”,孙中山没有答应袁的这个要求,只是表示十年内不问政事,让袁世凯安心干满两届总统(《临时约法》规定总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

从孙中山“十年不问政事”的承诺可以看出,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想法,事实上到北京十天后,孙就公开表示:“十年之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这为日后的孙袁交恶埋下了伏笔,几个月后,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身亡,“二次革命”随之爆发,孙中山重举反袁大旗,两人彻底决裂。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