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赵抃的救灾智慧

[ 历史故事 ]

熙宁八年(1075年),吴越连遭旱灾、蝗灾,继而爆发瘟疫。越州(今浙江绍兴)灾情尤为严重,震惊全国。如果任由灾民到处乱跑,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瘟疫。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灾民聚集在一起,隔离控制起来,防止疫情扩散。可是,储粮早就见底,根本无法救济灾民,当地官员束手无策。赵拚临危受命,赶赴越州救灾。

救灾之初,赵拚就命令各地官员统计数据,灾民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组织募粮募钱救灾和开展生产自救,以工赈灾。以往,灾区官员都会抑制粮价上涨,但是赵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人贴出公告,宣布政府不抑米价,有多余粮食之人尽管“增价粜之”。各地米商见有利可图,纷纷运米前往越州,一时间越州境内竟然米积成山。经过短期的暴涨后,米价猛然暴跌,甚至比灾前更低。

然而,官府在分发救灾粮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由于灾民太多,现场出现拥堵、哄抢现象。另外,赵拚深入民间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赵拚又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补丁:男女隔日分领粮食,但每次可以领到两天的粮食。此举又进一步减少了同一时间段内领粮的人数,避免混乱。

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平衡中,越州平稳地度过了那一次荒年,没有爆发更大的瘟疫。赵拚巧用市场规律救灾振荒,使“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把灾荒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后来,各地官员都关注学习这次救灾经验。江西知州曾巩还撰写了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这篇文章就像一本救灾的工作手册,成为地方官员再遇到灾害时,能够效仿的守则。

补充纠错
上一篇: 张良妙计收韩信
下一篇: 审判厅前母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