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从心动到行动:利要给够,戏要做足

[ 历史故事 ]

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上,后世有各种各样的误会。其中的误会之一,便是秦王府的将士都是铁板一块,他们在李世民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生死相随,不离不弃,提着自己的脑袋随着李世民杀进了玄武门。

这不是实话,这是一个神话。当时的真相并非如此。

也许是李世民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过于高大吧。他年轻英武、礼贤下士、弓马娴熟……一个不世出的治世明君模子,仿佛但凡是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如果不选择死心塌地地跟着李世民走,那真是瞎了眼睛;但凡是想升官发财的人,如果不选择死心塌地地跟着李世民走,那就是没有头脑……

然而,政变并非简单地请客吃饭,人心也不是那么清明如水。要知道,上述那些故事者立场上的回顾而已。全面比较当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实力,就会知道,李世民其实在多个方面均处于下风。这个问题,秦王府的将士们不会不明白。

这是一场赌博,风险系数极高的赌博。赌赢了固然前途无限,可若是输了,轻则从此永远被排斥出大唐官场、发配边疆;重则人头不保,过去拿命换来的功勋业绩统统归零。

有的人天生就是风险偏好型的冒险者,他们追逐风险和刺激就好像追逐自己的生命一样。而更多的人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宁愿保住自己手上既得的利益,而不愿去博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李建成失败之后,便有了许许多多关于他属下言行的传说。比如说,当时李建成手下的文臣之首李纲,就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李建成要以仁德宽厚为主,不要跟李世民搞得刺刀见红那么严重。其实,李纲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风险厌恶型人。他更希望采取保守一些的策略,而不希望用过于激进的手段给朝堂带来动荡。

问题来了,第一,李世民怎么才能确保自己手下都是风险偏好型的人呢?其实在此之前,秦王府中不是没有人像李纲那样劝谏李世民,要李世民息事宁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说李世民是天策上将、李渊的爱子,东都洛阳的实际主宰者,李世民不一定非要动李建成,李建成也不见得会来动李世民。大家兄弟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何苦搞出鱼死网破的局面来呢?

第二个大问题是,策划政变只需要几个关键的人知情就可以了;而发动政变,却是需要全体参与的。从总动员到行动的这段时间内,只要有一两个靠不住的人,就会功亏一篑。想想看,得到消息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会立刻向李渊禀报,同时在玄武门设伏,围攻秦王府;再由李渊下诏天下,断绝京师内外交通,调兵勤王。到那时,李世民岂不是就到走投无路的绝境了?李建成收买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虽然未果,却也闹得沸沸扬扬。李世民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自然可以总结批评他的拙劣手法。但在当时,李世民的可以说是忐忑不安的。尉迟敬德和程咬金严词回绝,这都是明面上的事,在暗地里又有多少事是李世民不知道的呢?他府中会不会出现被收买的不知名但位置重要的人呢?要知道,李世民的心腹之一——宇文士及实际上是李渊安插到秦王府中的监听者。这李世民是知道的,可还有多少是他不知道的呢?

纵观历史,有多少政变的发动者就是败在了这两大问题上。李世民又如何才能够绕过去呢?他自有奇招!

第一大奇招:诱之以利!这一招看起来平淡无奇,李建成不就是用这招,结果失败了吗?凭什么你李世民就比他高明呢?

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摸准人的心理,自然驾驭不了这些比猴还精的聪明人。

这一招棋,李世民很早就已经布下了。从义宁元年(617年)一直到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长时间在外统兵作战,几十万人马要吃要喝,钱粮从哪里来?

最开始,李世民靠的是就地征发,不过这不是长远之计,进入长安之后,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军队提供军粮补给。可以说,前方将士的生命全要仰仗后方的不断输送。在那几年里,李世民在前方出生入死,李渊和他的臣下也没有闲着,整天焦头烂额地为李世民筹措粮草。

李世民在洛阳大战王世充的时候,战局之初,李世民的军队还能够依靠在洛阳周边就地征粮来解决一部分后勤的压力。可随着战局陷入僵持状态,关东地区的粮草被二十多万大军消耗一空,接着就完全依赖于后方关中的补给了。这个时候,李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他几次三番派出使者来劝李世民收兵。

为什么收兵?这个仗快要打不下去了。之所以打不下去,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后勤上。再往后拖,也许就会财尽民穷,陷于崩溃。

李渊跟李世民算的是经济账,李世民要跟他算的,却是政治账和军事账。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撑了下来,军队撑了下来。李世民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东方的两大对头,提前进入了收官局面。

有投入,自然就想要得到回报。这个回报是什么?是土地,是这片土地上出产的钱粮、民心以及囤积的财富。

可惜,这个回报,李渊没有等到。在开战之前,李世民就宣布了城破之后,在洛阳“大索十日”的决定。对这一决定,李渊也是认可的。他还特地派使者去颁发上谕:城破之后,一切子女金帛都归众位将士所有——大家血战一场,浮财尽可以拿去,不过土地就是国家的财产了。

要知道,当时李家打天下,分封的勋贵何其之多!光公爵就有国公、郡公和县公三等,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郡王、伯爵、侯爵和子男。爵位不过是个虚名,重要的是什么?是与爵位相连的土地。一个国公最多可以分到1500户的食邑,将来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的食邑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子何其滋润。然而,贵族太多,土地太少,这使得大家都眼巴巴地望着在外征战的大军,巴不得他们能多打下来一片疆土,好由李渊分封给他们。而身处京城的李渊一定也是这样向他们许诺的:秦王在前方浴血杀敌,军粮是催索得急了点儿,大家肩上的担子也确实是沉重了点儿,不过,等他打下洛阳城,大家今天的忠心和付出,就全部能得到回报了。

然而让李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转眼之间,李世民就将洛阳的土地全部分封出去了。在当时,也只有李世民有这样的权力和魄力。凡是跟着李世民的谋臣武将,可以说都在其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而李渊和京城的显贵们呢?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李世民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李渊生生得罪了,直到后来发生了张婕妤为自己的父亲淮安王与李神通争地的闹剧。实际上,张婕妤不是一个人,她代表的是一大群利益受到损害的京中显贵,还有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渊对李世民的观感变得难以言说。李渊一定会这样想:“这个当年最为乖巧的儿子,为什么今天会如此桀骜不驯?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我这个父亲。与李世民比起来,李建成则是一个看上去平庸持重却老实听话的孩子,也许他更合自己的心意?”

有人会说,假如当日李世民没把事情做得那么绝,他和李建成在李渊心中的天平上的分量不至于发生变化。假如李世民能收敛一下自己说一不二的脾气,跟李建成打一下亲情牌、规矩牌,或许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要知道谁与李渊离得更近?是李建成。远离京城的李世民做出的这些姿态和手段,完全抵不上李建成在李渊身边说上几句看似无意的耳语。李世民如果那样做就是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对于李世民来说,聪明的策略是,宁可选择得罪李渊,也要拉拢住自己的人。这个账算下来,是得大于失的。

在政治舞台上,永远不要跟着你对手的牌路来出牌!政治讲究平衡术,但不是庸懦的事事折中,最后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

不过,李世民慷李渊之慨,将土地分封给自己人,就能确保他们一心一意跟自己干吗?

当然能确保!他们不跟着李世民也不行!李世民得罪了李渊,李世民的部下也得罪了京城中的“元老派”和“太子系”人马。多少双眼睛正红通通地盯着他们手中新封到的土地,李神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王爷之尊又算什么?只要一有机会,照样夺你的田,甚至要你的命!淮安王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神仙遇到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庄稼汉。神仙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个发财的机会。他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得到一头牛;二是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得到两头牛,当然也有百分之二十的可能,一头牛也得不到。

这个庄稼汉想都没想,选择了前者。

没过多久,这个老神仙又遇到了另一个庄稼汉。这一回,老神仙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提议:一是让这个庄稼汉马上把家里唯一的牛交出来。二是给这个庄稼汉赌一把的机会。这个庄稼汉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会赌输,输了的话,不但要交出自己仅有的一头牛,还得搭上自己养的一只猪。不过,他也有百分之二十的可能赌赢,赢了的话,就什么也不用损失。

第二个庄稼汉犹豫了许久,终于一咬牙,选择跟这位爱捉弄人的老神仙赌上一把。

若是把这个故事讲给李世民听,问这个庄稼汉最后到底是赢还是输,李世民估计是不会关心的。但他一定会从中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当人们处于稳赚不赔的境地时,他们大多数时候会选择保险一点的策略,避免进一步的冒险,保证落袋为安。然而,当人们面对必然要承担的损失之时,他们往往会走上冒险之路,搏上一把,也许还能有一个翻盘的机会。而实际上,李世民也正是这样做的。

当时,秦王府将士所遇到的处境跟第二位庄稼汉是一样的,除了跟着李世民豪赌一把之外,他们根本没别的选择。有了秦王,他们才有这一生的荣华富贵;没有了秦王,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上下同欲者胜,这就是李世民的第一道保险措施。

为了万无一失,李世民还有第二道保险措施。做人主的,都希望部下能将自己的事当作他们本人的事去尽心做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帅者可谓挖空心思。总结起来,不外乎恩威并施,威胁利诱。不过,李世民另有奇招。

话还是要从突厥入侵,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密谋将秦王府猛将尉迟敬德等人尽数调出说起。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被李世民探听到。

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就要到了!李世民立刻召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商议。其实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再愚钝的人也看得出来,如今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李世民做最后的决断。

然而此时,李世民犹豫了: “诸位,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旦失败,我们就要被当作乱臣贼子啊!再说,这件事情不干则已,真干起来了,一边是我的兄弟、我的父皇,我实在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啊!大家要么还是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两全之策?”

尉迟敬德蹭一下就站了起来: “大王,闹到今天这个局面,该怎么做已经很明白了。你怎么还问有什么两全之策,这像是一个聪明人说的话吗?现在就是下决心的时候,该断不断,反受其乱!我看你是不够勇敢!”

尉迟敬德虽然是个粗人,但还从来没有如此激烈地顶撞过李世民。这只能说明一件事——他真急了。

所有的人都急了——这叫什么事儿啊?我们提着脑袋跟您闹到今天这一步,还指望什么呢?您突然撂挑子说不想干了,那我们怎么办?您不想要命了,可我们还想活下去啊!

所有的人都开始着急了!

不过,戏到这里还没有做足。紧接着,连续发生了李建成夜里召李世民饮酒,而李世民发现酒中有毒;李渊考虑让李世民离开京城前往洛阳开府的动议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坚决反对。

这一次,李世民又命人前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商议政变的相关事宜。按理说,这两个人不是应该寸步不离地伴随在李世民身边吗?原来,此前他俩已经被震怒的李渊下令逐出了秦王府。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李建成在李渊面前告了他俩的黑状:“父皇,据我所知,李世民之所以成天想入非非,全是因为房、杜这两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旁边怂恿!”

李渊怒了:原来我儿子就是被这些人给教坏的!盛怒之下,他下了一道严厉的诏令——再发现房玄龄、杜如晦踏入秦王府半步,杀无赦!

这估计是李建成得以付诸实施的最损的招数了。没有了房、杜二人,李世民还真有些心里不踏实。不过如今,箭在弦上,即便是冒着天大的风险,李世民也得偷偷召回这二位。

然而,传回来的消息却是房、杜二人“不敢奉命”。大怒的李世民立刻下令,让尉迟敬德带上自己的佩刀去把他俩的头砍下来见自己。

气氛越来越凝重了。当然,尉迟敬德并没有砍下房、杜二人的头颅,他俩悄悄地潜入了秦王府。时间、地点、责任分工、行动顺序……所有的一切,就这样决定了下来。大家都等着李世民下最后的命令。

谁知,李世民却请来了一位算命先生,让他用灼烧龟甲的方式来占卜一下,看看此行到底是吉还是凶。就在算命先生专心致志焚烧龟甲的时候,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走了进来,他一把夺下龟甲,狠狠地摔在地上。

“大王,只有犹豫不决的人才需要用龟甲来让自己下决心,今天这件事情,你还有犹豫的余地吗?万一等会儿占卜出来的结果是不吉利,难道今天你就不干了?!”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李世民身上。从他们的眼中,李世民看到了决绝二字。

众心可用,李世民再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那一天,是大唐武德九年(626年)的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秦王府众将士走出了府门。大家都奔着同一个目的地而去——大唐皇宫的官城北门,玄武门!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