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抄”出来的大学者

[ 历史故事 ]

虽然小时候的他家里比较贫困,但他很早就表现出对读书的兴趣。别的孩子在五六岁这样的年龄往往只知道吃和玩,而他却已经开始识字学习了。

16岁时,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了跟私塾先生学习,小小年纪便担负起了赡养重病母亲的责任。看到别的伙伴都高高兴兴地去读书,他就想,有没有一个既可以照顾母亲,又可以兼顾学习的办法呢?经过几天的思索,他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点子,就是帮人抄书。

那时候,书籍都是手抄的,有钱人家要收藏某本书,就要向有书的人借来,再雇人抄录。在抄书的同行中,他虽然年龄较小,但他的字写得端正齐整,人又勤奋好学,所以,人们都喜欢请他抄书。从此,他就以替人抄书赚工钱来养活自己和母亲。

与众不同的是,别人只是把抄书当作一种枯燥乏味的谋生手段,他却是把抄书当作一个难得的读书机会。每每抄到精彩的地方,他都会情不自禁地一边抄,一边大声吟诵;抄到不理解的地方,他就记下来,抽空向有学问的人虚心请教。因此,许多文章他抄过一遍后,不但弄懂了内容,而且主要内容和妙词佳句也都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有的书籍,他认为很好的,在替别人抄完之后,他就自己再抄一遍,珍藏起来。在抄录过程中,如果发现借来的书中有一些抄错、遗漏的地方,他都会细心查阅资料或与别人讨论之后,帮忙加以改正。

当然,天长日久的抄书并不是一种舒服的工作,非常辛苦。由于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抄,没有休息,没有娱乐,他的手起了厚厚的茧子,眼睛也昏花了,而且还要遭受着腰酸背痛的煎熬。寒冬天气,他的手指冻僵、皴裂;炎夏酷暑,他更是如坐针毡、汗如雨下。可是为了生活,为了读书,他硬是咬紧牙关一直挺着,哪怕是一刻也不肯放弃。

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王侩孺。

多年以后,他为自己抄录的书和用抄书工钱购置的书,竟然达到了一万多卷,成了南朝时三大藏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在这许多年的抄读生涯中,他的学问与日俱增,终于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大学者,甚至还被南朝的齐国请去做到了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博士呢。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