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乞今年65岁,是一位可爱的外国老头。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头衔为“法学博士”。二十多年以前,路乞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用他学到的汉语自我形容是一种“缘分”。遂决定退休后定居中国,并爱上了一位中国女人。
“路乞”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边的乞丐”。
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位老人的,其时他正带领上千名志愿者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沿路捡拾垃圾,志愿者中包括教师、警察、官员、学生和儿童,还有下岗工人。路乞和志愿者们所到之处,路上的烟头、废纸等各种废弃物纷纷被“请进”垃圾桶,道路立刻变得整洁起来。在路乞和志愿者们的感召下,不少行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个捡拾垃圾的行列。
报道说,路乞刚开始捡拾垃圾时,不仅一般人无法理解,就连他的中国夫人也不能接受。一个在大学任教的老人赤手在街道上捡拾垃圾,按照人们通常的观念,不仅与自身的身份不符,且形象不雅,又不卫生。他的夫人怀疑,这样的行为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究竟有多大作用?
但路乞坚持。他说:“我重视我的‘环境’。我只希望我生活的城市更干净、更美好。”他甚至进一步把自己的行为称为“五意工程”(义务、意识、意志、意气、毅力)。
关于环境,似乎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而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然而,具体到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人,怎样把自己的行为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事情。
每当我们在城市街道漫步时,总难免踩到那些几乎遍布路面的痰渍,当然还有时不时出现的动物粪便。许多人习惯于随地吐痰,并不认为这“有什么”。我看过网络上的有关讨论,相当一些人说:“随地吐痰缘于无奈,因为城市空气太坏。”但我无法认同因为空气不好就可随意吐痰的论调。
不久前参加一次学术活动,因为会议地点选在闹市区,停车多有不便,我特意没有开车。会议结束后,刚刚认识的一位朋友得知后主动提出送我一程。坐进他的车里,他并不急于发动车,而是掏出一块湿纸巾擦手,边擦边解释:“会上跟那么多人握过手,要消消毒。”我自然表示理解。没有想到的是,他用湿纸巾仔细地将手擦净后,按下车窗十分优雅地将团成一团的湿纸巾抛到路边,这才将车发动。我心里顿时吃了苍蝇一般有些不自在。
然而,我欣慰地看到身边一些年轻人的变化。他们到超市购物,会自备布袋,尽可能不用塑料袋。外出游玩时,一定自备垃圾袋,将所有的废弃物带回,绝不污染那些美丽风光,一次我去香山,看到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学生在山上捡垃圾,每个人手拎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不少“战利品”,在阳光下那些稚嫩的脸孔被晒得红扑扑的。我走近和他们聊天,装作不知情地问:“为什么活动不组织你们像那些游人一样去爬山?”孩子们立刻大声向我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老师说,这座山这些树等我们老了还会在。”
再回到路乞。他孤身一人在路上捡拾垃圾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说:“我不是在捡垃圾,我是在做教育。”他又说:“教育是一粒种子,是种子就可以生根发芽。你可以很容易知道一个苹果里面有多少粒种子,但是你很难知道一粒种子可以结出多少个苹果!”
多哲学的一句话。
如今,路乞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带动了上千志愿者美化环境,他的事迹更通过媒体传播使千千万万中国人感动,相信受此教育的队伍还会进一步扩大。
他撒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参天的树,而这树,又庇荫了更多的人,感化了更多的人。即使人老了,树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