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桂公府”三个大字的匾额。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大清皇后,即慈禧和隆裕。一门两皇后,两世皇国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这座“桂公府”里的叶赫那拉家族,门庭显赫,后世清史专家也将这座“桂公府”誉为“清末两代皇后的凤凰窝”。近日,笔者特意去了这座北京城里的“凤凰窝”,并有幸见到了从这个“凤凰窝”走出来的一位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后人——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与大清第一位皇后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那根正(叶赫那拉·根正现用名)先生告诉笔者:“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就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也是叶赫那拉氏家的姑爷,他的皇帝儿子皇太极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时有一个世代说法,叫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这里那根正所说的努尔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孝慈是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在明万历十六年,她岁时是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嫁与努尔哈赤的,她与努尔哈赤生活了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她于岁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
据那根正先生讲,努尔哈赤是用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千军万马,包围了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你是我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那哪行呀!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谁,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就这样,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去,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不过,那根正告诉笔者,“其实这是荒诞无稽之谈,不仅高祖(努尔哈赤)的皇后、太宗(黄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太宗的侧妃和以后的圣祖(康熙)的惠妃、高宗(乾隆)的顺妃,亦都出于叶赫那拉氏。不过,让叶赫那拉家族真正门庭显赫名扬天下的却是慈禧皇太后!”
叶赫那拉·桂祥与慈禧身世之谜
前面所说的桂公府的主人叶赫那拉·桂祥是慈禧的弟弟,爵位是三等承恩公,满洲镶黄旗副督统。他的大姐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即慈禧,他的二姐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福晋。他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被指婚许配给“老五太爷”绵愉的长孙辅国公载泽;三女儿被指婚嫁予孚郡王的嗣子贝勒载澍;二女儿由慈禧做主,成了光绪皇帝的皇后。桂祥一生无所作为,但因了自己一门出了两位皇后的缘故,而门庭显赫。
那根正先生告诉笔者:在桂祥的二女儿入宫被选定为皇后之后,她若从皇宫回来,按照当时的情况,桂祥夫妇要举家在大门外跪迎,要洒扫出宅院的正室供其居住,父母姐妹不能再行家人之礼,而且内有宫女,外有侍卫,甚至亲友的来往都受限制。女儿做了皇后,尽管还没有正式入宫,但这个消息却早已传遍京城,当日贺喜的文武百官余大员便群集于桂公府外,向府内遥拜,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桂祥也摆宴三天,宴请百官。
按照皇室祖制,正式宣制奉迎皇后之日的前两天,从桂祥家里向宫中发皇后的嫁妆,妆奁总计两百抬,连发两天,从方家胡同桂公府出门,经过史家胡同、东单大街,再转入东江米巷、兵部街,由大清门抬入紫禁城,引得万人空巷地来看热闹,桂公府也名噪京城,也从此留下了“大清朝的国运,要看方家园的风水”后话。
不过,桂公府是慈禧的父亲惠征被追封为承恩公,由桂祥承袭之后,才被清廷赐予桂祥的,慈禧并不是出生在这里。那先生告诉笔者:关于慈禧的身世之谜,争议最多的就是她的出生地问题。关于这一点,史学界探讨了许多年,而且还为此成立了慈禧研究会来研究此事,尤其山西长治市有一个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叫刘奇,还出了一部书叫《慈禧童年》,就是根据当地老百姓的口传,和他自己的了解写的,他认为慈禧出生在长治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叫王小慊,是汉族人。在她岁时父母因为家庭贫困和疾病,双双去世,而成了孤儿,后来被人送给了他们村中的一个姓宋的富裕户,宋家养了她十年,她也改名叫宋娥龄,在她岁时,因为宋家败落了,又把她送给了当时的山西作知府的惠征,作使女。有一次她给惠征的夫人洗脚,在洗脚的时候,惠征的夫人说,你慢一点,我的左脚心有一颗黑痣,这是女人富有和前途的象征。宋娥龄说:“夫人,您脚上有一颗黑痔,这算什么呢?我的两只脚的脚心上都各有一颗黑痔。”夫人听了不信,说你拿出来我看看,于是,她脱下了鞋,夫人一看大吃一惊,果然两脚上都各有一颗黑痔,说这是大富大贵,顶天的大富,将来皇后的命呀!因此不敢再拿她当使女,认了一个干女儿,并随了惠征家的民族和姓氏,取名玉兰,后来在皇家选秀的时候进宫。
那根正先生说:“我个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有可能那个地区出过某些宫女,不一定是慈禧,把这些事往她身上说,因为毕竟慈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个‘女皇’之一,她的名声太大,震动性太大。关于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年代初社会上炒作慈禧出生地问题的时候,我问过我的伯父景庄,他说,这个有什么可争可辩的呀,慈禧就是咱们家的姑奶奶,家谱上写着呢,慈禧是年月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她家老宅),她当时是卯时生人,她出生以后,家里请了几个保姆请了几个嬷嬷请了几个管家都是详细记录,没有什么可争执的必要,慈禧是真正的满族格格,咱们家的事,他们哪知道呀!”
慈禧与颐和园
在历史上,慈禧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执掌清朝皇权年,是一位影响巨大却又颇具争议的人物。据著名历史学家、安徽省社科联的翁飞先生称:“慈禧虽然多年执掌大清皇权,但她文化程度不高,留下的文字非常少,研究起来很困难!”慈禧的曾孙那根正先生也称:“慈禧是个百年之谜,这已是一个社会上的共识,她身上的谜团特别多,同时史学家和一些研究清史的人员,对慈禧也是知之甚少!但说到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这是不正确的!慈禧从小聪明过人,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学得比较扎实。慈禧四岁时,她的父亲也就是我曾祖父的父亲叶赫那拉·惠征,就给她请了两位家馆(家庭教师),教她满汉文化,其中,满文学得非常好,满汉书法留下不少,满语说得也非常好。而且,她从小生得婷婷玉立,美丽出众,并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 那是在她岁的那一年,她家里出了一件大事!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曾在道光时担任清户部员外郎,负责中央金库。但就在他卸任十几年后,在查账时,查到了库银亏空几十万两,道光接到奏报以后,非常气愤,下旨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期,凡是在银库的工作人员都要一查到底。但经过反复的调查,最后竟查不出个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光下令,也就从亏损的那一年一直到现在,所有工作人员平摊这些亏空的银两,对于已经去世的,由他的儿子、孙子偿还。当时慈禧的曾祖已经去世,就把她的祖父给抓了起来。事情一出,家里立时乱了。而年少的慈禧却表现得非常镇静,她先劝自己的父亲惠征,将家里仅有的一点银两拿出来,交了出去,而后,又让父亲带着她去亲戚和朋友家,借了一些银两。但她没有让父亲将这些银两全部交上去,而是用这些钱去上下通融。因为,慈禧的祖父景瑞曾任刑部员外郎,有许多老关系,她的父亲也时任安徽的后补道台,也有很多朋友关系,正是在年少的慈禧的指点下,惠征打通了上下关系,很快将她的祖父营救了出来。她也因此受到了当时她所接触的那些满族贵族特别是她的父母的偏爱。
那根正说:“慈禧并非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她对书法和绘画都很有造诣。去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是写慈禧当年随父亲到内蒙时的一些事情的,那则新闻里说‘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
作者:石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