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扁鹊传》载有战国时名医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
这齐桓侯,即齐桓公,但并不是春秋时“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那个齐桓公名叫小白,这个齐桓公是齐侯田太公的儿子田午,《史记》称他齐桓侯。
扁鹊去见齐桓侯。他向齐桓侯仔细看了一下,说:“您有病!这病在皮肤里,现在还不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就要恶化。”齐桓侯不信,冷冷地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很不满意地说:“做医生的总喜欢把没病的人平白地说成有病,以显示他医术的高明。嘿,真是无聊!”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说:“不好了,你的病进入血脉了,若不赶快治疗,就要有危险。”齐桓侯还是不信。扁鹊走后,齐桓侯又生了半天气。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齐桓侯,大惊叫道:“糟糕,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就要没救了!”齐桓侯挺不高兴,理也不理他。
又过了五天,扁鹊一见齐桓侯,话也不说,转身就走。齐桓侯觉得奇怪,便派人去向扁鹊打听缘故。扁鹊说:“病在皮肤,是容易治的,用热的敷敷就行了;病在血脉,也不难治,可以用针灸的办法;病到了肠胃的时候,也还有办法,吃几服汤药,有治好的希望;只有病入骨髓以后,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现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经到了骨髓里了。”
五天以后,齐桓侯果然起不了床,病势十分沉重。急忙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避。不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这个故事,在别的一些书上也有记载,不过说法并不一致。例如《韩非子·喻老》,说的是春秋时的扁鹊给“蔡桓公”看病,故事的内容则基本相同。
《韩非子》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还评论道:小病不治,就要逐渐加重而变成无法医治的大病,这叫做“大必起于小,族(多)必起于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参看“堤溃蚁穴”)
至于扁鹊,据《史记》说,他本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渤海郡人。相传黄帝时代,就有一位神医名叫扁鹊。这秦越人医术极高,人们认为他可以同扁鹊相比美,因此尊称他为扁鹊。《史记》还说,这位扁鹊(秦越人)的医术是长桑君传授的。长桑君是非常杰出的医师。当扁鹊在一家旅馆里服役的时候,长桑君常到这家旅馆住宿,扁鹊见他举止不凡,料他是位能人,便特别恭谨侍候,逐渐和他结识。经过了十多年,长桑君才把自己的秘方全部传给了扁鹊,并且把观察病情的方法教给扁鹊。于是,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人体内所有一切毛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参看“起死回生”)
从以上故事,后来产生了两个成语:
能够透彻地看出问题的关键,就叫“洞见症结”。(洞,透彻。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引申为难解决的关键问题。)
自己明明有病,或者有缺点错误,而不承认,拒绝别人给他医治或帮助他改正,就叫“讳疾忌医”。(讳,隐瞒不说。忌,害怕,有所顾虑。)宋朝学者周敦颐的《通书》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