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著名的游说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参看“鸡口牛后”、“前倨后恭”),为此奔走串连,向各国国王进行游说。《战国策·赵策》记载:苏秦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们六国的土地面积,等于秦国的五倍,六国的军队人数,超过秦国的十倍。六国的力量合而为一,一致攻击西方的秦国,秦国必定被咱们击破而听众咱们的摆布。否则,秦国会把咱们各个击破,咱们六国,一个个都要服从它,向它称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这哉(击破别人和被别人击破,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那就大不一样,岂可同日而言呀)’?”
“同日而言”,又作“同日而语”。《汉书·息夫躬传》就有“同日而语”这样的话。息夫躬,字子微,汉哀帝时任光禄大夫,封宜陵侯。某年,匈奴单于理当来朝朝贡,忽然派人来说,单于‘身体不好’,准备延期至明年来朝。息夫躬觉察其中有问题,怀疑匈奴王阴谋变乱,提请哀帝警惕。左将军公孙禄说:“我们堂堂中国,向来以威信服人,胡乱猜疑是不许可的。我敢担保匈奴决不会无端侵犯我边境,请皇上放心好了。”息夫躬当即答道:“我是为了保卫国家,所以考虑得多些,凡事总要预先有个准备,方能保证长久的安全。象公孙禄这样空口担保,是很危险的。‘臣与禄异议,未可同日而语也(我和公孙禄意见完全相反,不可同日而语)’!”
“同日而语”,也有说作“同年而语”的。如汉朝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说:“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不可同年而语矣!”——“山东之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等国,因为他们都在今河南崤山之东。当时山东各国没有能够合力打败西方的秦国,反被秦国一个个灭亡而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朝。后来,农民领袖陈涉(即陈胜)揭竿起义,号召反抗暴秦,各地豪杰纷纷响应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参看“揭竿而起”)。贾谊认为,这当然不是由于陈涉兵强权大的缘故。他说:试把山东各国和陈涉一个普通农民相比,“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算算谁的长处多,掂掂哪个分量大,比比双方的实权,估估彼此的势力)那真是“不可同年而语”啊!
“同日而言”、“同日而语”、“同年而语”,说法不一,而含义相同。现在一般都说作“不可(或‘岂可’、‘未可’)同日而语”,是说不能相提并论,彼此不能相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