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查询

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补充纠错
上一篇诗文: 清平乐·画堂晨起
下一篇诗文: 凉州词二首·其二
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

译文
楼角的一缕晚霞刚刚消失在天际,淡黄色的杨柳掩住了巢里乌鸦的踪迹。美人在月光下将梅花摘取。
笑拈着芬芳的梅瓣回到互相通连的门里,放下帘幕把窗纱紧紧遮蔽。东风冷冷的,同夜间没有什么差异。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杨柳暗栖鸦:杨柳幽暗处,栖息着归林的乌鸦。化用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鸦”意谓春色已浓。
和月:趁着月色。
捻:摘取。
粉香:指梅花的花香,此以花香代替花枝。
洞户: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
寒似:寒于。
夜来:昨夜。
些(sǎ):语助词。楚辞中往往有将“些”置于语尾之例,如《招魂》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


参考资料:

1、杨海明著.杨海明词学文集 第8册 卷一二 宋词三百首新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20-121

2、傅德岷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09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词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38页

展开↧
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贺铸笔下,常出现超凡脱俗的美人形象。如《青玉案》中芳踪缥缈的美人,《感皇恩》中罗袜生尘的女子,这首词写的也是一位这样的美人。


参考资料:

1、袁钟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第210页

展开↧
赏析 补充纠错

  这首小令是一幅初春夕照图,并以轻淡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人傍晚到入夜时的生活片断。全词以写景为主,把美人和月摘梅也作为月夜美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气,美丽迷人,体现出潇洒脱尘的风致。

  开头出现在画面上的不是一座高楼的全貌,而是它的一角。这一角红楼,正具有“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艺术魅力。在它上面,一缕晚霞正在消逝。用“初”就是说那一缕霞光,眼看着正在消失,从时间说有个变化的进程,但它是那样快。不过人却是看得见,感觉得出来的。总之,这一句不是一幅静止的画,它给人以动感。“淡黄杨柳暗栖鸦”。杨柳淡黄,知是初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指的都是初春。在淡黄杨柳之中,有乌鸦栖息其中。这里用了一“暗”字,就更给人以景物清幽之感。但下句境地更美:玉人,本来是美的;月下玉人,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该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吧。正是“以境衬人”,则月美。花美,人更美了。上阕展现的是一幅清幽澹雅的图画,有超尘绝俗之感。

  下阕紧承人在月下摘花,轻轻启开她的心扉。“笑捻粉香归洞户”,她要回到房间里去了,手里捻着梅花,脸上笑盈盈的。作品像密封的罐头,未透出一点味儿,没有说明这个“笑”是因梅花的清新气息令人高兴而笑,还是想起了旁的什么事情来。

  她回到闺房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更垂帘幕护窗纱”。放下帘幕,使它挡住纱窗,因为东风吹来,比入夜时又冷了一些,为的是使屋子里暖和点。这“寒”的程度的加深,她在室外时就已感觉到,所以才归户,垂帘。这缘故移到末句点明,是《浣溪沙》作法上的需要。此调下片首两句大都用对偶句,末句单承作结,极不易写好。张炎《词源》说到词的“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所举擅于此道的词人中就有贺铸。贺词小令的结尾确是不凡,其手法是多样的。这里“东风寒似夜来些”一句,既绾住上两句的归户与垂帘的人物活动,又回带上片从霞消到月上这段时间历程,可称妙笔。

  全词意境清幽淡雅,朦胧优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参考资料:

1、傅德岷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09

2、(清)上彊村民选编.宋词三百首:哈尔滨出版社,2012:174-175

3、刘卉宇编著.宋词菁华典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165-166

展开↧
诗文作者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共城县(今河南辉县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1008 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