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查询

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

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补充纠错
下一篇诗文: 解忧
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
译文
夜里在长江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引颈而望,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这边塞之去在三更半夜响起更显悲壮。
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漂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注释
沧江:此指长江。
觱篥(bì lì):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
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
欻(xū):忽然。
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
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君:指吹觱篥者。
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
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参考资料:

1、邓绍基 等.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杜甫.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379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3

展开↧
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赴岳阳途中所作。一天晚上,杜甫在舟行途中闻邻舟有人吹奏觱篥时,被悲壮的乐声触动了旅愁,通宵不眠,感慨万分,遂赋此诗以抒愁怀。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急遗衰败。军阀混战连年发生,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蜀中就发生过徐知道的叛乱。此外,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外族军队也不断入侵。在同叛乱的军阀和外族军队的战争中,唐朝官军的残暴也不下于军阀和外族的军队。人民流离失所,真是哀鸿遍野。杜甫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的内心既有个人遭际的伤感,也有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因此作这首咏乐诗抒吐内心的悲愤之情。

参考资料:

1、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8

2、徐昌洲 等.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23-24

展开↧
赏析 补充纠错
这首咏乐诗主要描写了夜晚听到觱篥之声所引起的诗人情感反应,表达了他晚年的孤寂凄凉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此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浓烈的抒情氛围。

  在江边夜泊之时,诗人突然听到邻舟传来悠扬的觱篥之音。他引颈而望,侧耳倾听,立刻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和感动。诗的开头就明确表明了抒情是其核心所在。“情所向”四个字说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方向,即关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被觱篥所奏的边塞曲调所打动,因为这样的音乐悲壮而振奋人心,恰好与诗人内心的共鸣相合。此时,诗人正处于衰老之际,漂泊江湖,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心情自然孤寂凄凉。但听到这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复杂的“感伤”情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加强这种感伤的情感表达,诗中还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渲染。在寒冷的冬夜里,积雪飞扬,诗人独自守着孤灯,难以入眠,外面的寒风呼啸着,掺杂着着急管乐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寒夜的景象、悲凉的音乐和诗人孤寂的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心感受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使得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得以成功创造。

  当然,诗人的感伤不仅仅是他个人遭遇的表现,更包含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战争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道路漫长艰险。诗人心头那压抑已久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压制,因此在末二句中直接表露出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参考资料:
1、徐昌洲 等.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23-24
展开↧
诗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219 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