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查询

满江红·老子当年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补充纠错
上一篇诗文: 满江红·半山佳句
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
译文
当年的我总是习惯于应约赏花品酒。身着华丽的休闲服饰,骑着装饰了绣花马鞍和金笼头的骏马。在月下楼台之中听箫鼓,在梨花院落欣赏月色,荡秋千。和我共饮的是谁呢?原来是容颜如玉的女子。
感叹往事如烟,只剩下萧条冷落。怀着新的愁怨,仕宦异乡。一年来我究竟等来了什么呢?只有深隐于心中的孤独。凝神远望,海水与天际相连。山风夹杂着细雨吹来,而我衣衫单薄。此刻的我,如同瘦马一样奔波劳碌,心情糟糕透了。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满江红慢”“念良游”“烟波玉”等。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花期酒约:赏花饮酒之约。期,约定。
轻裘缓带:指华贵休闲的衣服。《晋书·羊祜传》:“祜镇荆州,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轻裘,轻暖的毛皮衣服。缓带,柔软宽松的衣带。喻闲雅从容。
绣鞍:有刺绣图案装饰的漂亮马鞍。
金络:饰金的马络头。此二物皆华贵的象征。
“明月”句: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引“《后山诗话》云:白乐天云:‘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非富贵语,看人富贵者也。”又,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梨花”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引苕溪渔隐曰:“故公(指晏殊)每言富贵,不及金玉锦绣,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梨花院落,富贵人家气象。
颜如玉:指容颜如玉的女子。
嗟(jiē):叹息,感叹。
萧索:萧条冷落。江淹《恨赋》:“秋日萧索,浮云无光。”
飘泊:指异乡仕宦生涯。
幽独:深隐于心中的孤独感。
凝远望:凝神远望。
征衫:仕宦奔波的披衫。
羸(léi)马:瘦弱的马。
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喻指行色匆匆。《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骎骎。”
情怀恶:心情极坏。

参考资料:

1、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 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3[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708-709.

2、谢俊华注. 辛弃疾全词详注 下[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6:518.

3、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M]. 北京:中国书店, 2006:1543-1545.

展开↧
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或五年(1194)。据“海水连天”“山风吹雨”二句,可知此词或作于福州。

参考资料:

1、(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 稼轩词编年笺注 定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608.

2、谢俊华注. 辛弃疾全词详注 下[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6:518.

展开↧
赏析 补充纠错
  这首词是写词人厌恶仕宦的恶劣情绪的。它以“嗟往事,空萧索”为枢纽,描绘出昔盛今衰两种不同的仕宦生活,并使之形成强烈反差,以表达他对今日的“飘泊”不定、无法有所作为的怨恨与厌倦。

  上片描述了往日仕宦生活的闲雅、从容与舒适。开头二句总写往日仕宦生活之华贵。“老子”而曰“当年”,言此处所写是对往事的回忆;“花期酒约”而曰“饱经惯”,言其在过去的长时期之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两句开门见山,一方面点出上片所写生活的时间范围,为下片写今日仕宦生活设下伏笔;另一方面又以点带面,反映出词人往昔仕宦生活之华贵。以下几句则依据这一总体描述从不同侧面作具体描写。“行乐处”二句写帅镇各地时军旅生活的从容闲雅。《晋书·羊祜传》说:“祜镇荆州,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此处化用其意,言其出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期间,和羊祜一样轻裘缓带,骏马雕鞍,从容闲雅,有儒将风范。“明月”二句写家庭生活的华贵。此处化用晏殊等人诗意,言其或在楼台之中,明月之下,听听箫鼓;或在梨花院落,欣赏溶溶月色,荡荡秋千。通过对居家生活气象的描写,反映其生活之华贵。“共何人”二句写其听歌饮酒。“共何人”三字唤起,“颜如玉”三字作答,则其与姬妾“对饮五三钟”,其家庭生活之乐可知矣。

  下片描述了词人今日奔波仕途的苦楚。前四句写今昔对比,其中前两句是说回首往事,徒兴萧条冷落、不堪回首之叹,照应起句,结住上文;后两句写对今日“飘泊”生活之怨恨。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词人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曾发“聚散匆匆不偶然,三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之叹;如今帅闽不到一年,又应召入朝,对过去而言,所以说“怀新恨,又飘泊”了。“但年来”二句写其帅闽之苦。词人在《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中曾明言“壬子三山被召”使他不快,他认为“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要辞官归里,因为官场险恶。这两句与之意同,言年来帅闽,默然独处,令人窒息,不及早归去还待什么。“海水”二句写赴京途中所见所感。言海水连天,茫茫无际;山风吹雨,形势严峻。征衫单薄,前程未卜,借景言情,表达了词人内心之焦虑。结尾二句写其恶劣情怀。词人在《论盗贼札子》里曾慨叹“臣一身孤危久矣”,这种情况后来也没有多少改变,所以在词的结尾说自己年老力衰,孤立无援,此时此地,于匆忙之中奔走于仕途之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心情了。“情怀恶”三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宦海浮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参考资料:
1、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下[M]. 北京:中国书店, 2006:1543-1545.
展开↧
诗文作者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970 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