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5月18日发生的大事件

中国有机化学家纪育沣逝世

在34年前的今天,1986年5月18日(农历1986年4月10日),中国有机化学家纪育沣逝世。纪育沣,1899年12月22日生于浙江鄞县,192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遂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武昌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26年再次赴美,在耶鲁大学有机化学家约翰逊(T.B.Johnson)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嘧啶化合物结构测定的研究。”纪育沣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东北大学(1928-1930)、厦门大学(1930)、浙江大学(1930-1933)、广西大学(1936-1939)、上海医学院及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9-1943)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34-1936)、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1943-1949)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1949-1951)研究员、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身,1952-1958)研究员兼合成室主任、北京化学试剂总厂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8-1982)、《化学学报》和《药学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纪育沣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嘧啶、噻唑、喹啉等类杂环化合物,中草药化学成分,维生素B1全合成,抗疟药物,抗血吸虫病药物,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以及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分布等诸多方面。纪育沣在选择缩合成嘧啶环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用实验证实并讨论了缩合成嘧啶环的方向,研究了乙酰丙酮、苯甲酰丙酮和环状β-环己酮等分别与不同醛及尿素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缩合反应。还研究了多种卤代嘧啶的合成及反应性能。通过对卤代嘧啶转化反应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取代嘧啶的合成方法。他通过对巯基嘧啶的合成及反应性能的研究,提出了不用氨即能从氯代嘧啶合成氨基嘧啶的新方法,也可不用硫代氢由卤代嘧啶制备巯基嘧啶。纪育沣早年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时,曾对中草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对紫苏、鸢尾、前胡、柴胡、大齿独活、大花淫羊藿、贝母、钩吻以及烟草等用经典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从独活中分离出几种结晶,从淫羊藿中分离出黄酮苷,是我国首次用化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成果。纪育沣还研制出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新方法,曾用于120种食用植物和动物制品及中药内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为我国营养及生理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本数据。纪育沣是一位爱国科学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上海沦陷,日伪聘请他任职,他坚决拒绝,而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只身到重庆,继续在迁入内地的上海医学院执教,并担任药科主任。他不仅讲授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还因陋就简地利用化工厂的废料提炼出化学试剂,用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纪育沣在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工作期间,对该所化学试剂研制规划,特别是对嘧啶、嘌呤等核酸碱基、核糖以及20多种基本氨基酸的研制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建议,对我国化学试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纪育沣为人正直,性格刚强,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事业。他生活十分俭朴,但不惜用重金购买《贝尔斯登有机化学大全》、《化学文献》和《美国化学会会志》等世界著名的科技书刊,极其珍视自己的藏书。凡与他研究工作有关的重要新书均尽量设法收买,故一生藏书颇丰。1983年,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夫人杨群华遵照他的遗愿,将他一生珍藏的全部科技书刊3000余册分赠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和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为支援边疆科学事业和发展我国化学试剂做出了最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