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6月7日发生的大事件

高考开考日

2003年6月7日(农历2003年5月8日),高考开考日。2011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即高考开考日。为什么高考时间从7月调到了6月?据介绍,现行高考时间每年7月7、8、9日,是从1979年开始的。20多年来,高考时间的稳定,对维护中学教学秩序和规范招生考试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7月高考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影响较大,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为此,教育部进行一系列调研活动,广泛听取了中学、大学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等方面的意见,各个方面都赞成将高考时间适当提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高考时间提前,可以有效地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身心健康、提高考试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鉴于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大,高考时间调整涉及高中教学安排、考试组织和阅卷录取等诸多环节,与公安、卫生、交通、通讯、机要保密等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招生考试部门、大中学校和各有关方面要从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和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真正把好事办好。各地要充分注意由于高考时间提前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周密细致的配套措施,事前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人人皆知,中学要适当调整教学安排,确保高考时间调整平稳顺利地进行。延迟阅读:古代“高考”历时九天七夜延迟阅读:古代“高考”历时九天七夜号舍号舍巷口江南贡院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到来,不免引起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那么,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即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又发生过哪些奇闻逸事?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南京市夫子庙西北部的江南贡院,为读者揭开这座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的神秘面纱。明清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说起科举考试,不少人将其与迂腐可笑的书呆子联系起来,这是不够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和发扬光大,与科举考试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江南贡院800多年历史中,共产生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明清时全国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清朝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又在京城会试中了状元者共58人,占全国112个状元总数的51.78%.同为南京近畿的江苏、安徽,清初称“江南省”,康熙时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仍为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但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廪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秋闱三场要考九天七夜开科这年二月,考生经三天三场考试及格后,领取文凭方可参加乡试,而乡试等于现在省考,也是三年一次。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两排号舍之间留约四尺宽的长巷,号舍屋顶盖瓦,每间隔一砖墙,每号对面的墙壁上留有小龛,可以放置小炉以热茶水,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经常会有考生意外死亡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由于秋闱时南京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此外,士子进入考场时,为争先入场,拥挤不堪,曾经有人在入场时被挤下考场大门内右侧水池中淹死。直到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江南贡院担任主考官时,这一状况才有改变。林则徐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定入场规则,并将各县士子何时何门点名先期布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场,改变了入场混乱状况,因此留下“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作弊: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这就是著名的“贡院街”。在乡试期间,贡院围墙的内外还布满了兵丁,戒备森严。因在贡院内外两层围墙的顶端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但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就成了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江南贡院发现过飞鸽传书,当时有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最年长的考生103岁古代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神童”。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与其弟先后中状元,时人称“梧桐双凤”。状元产生“五步曲”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一,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二,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四,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五,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在科举考试中,最高境界为“连中三元”。因为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