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6月10日发生的大事件

美籍华人杨向中首例非生殖细胞克隆牛成功

在21年前的今天,1999年6月10日(农历1999年4月27日),美籍华人杨向中首例非生殖细胞克隆牛成功。1999年6月10日,美国康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顾问兼动物技术部主任、领导非生殖细胞克隆牛项目研究的华人杨向中,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取得非生殖细胞克隆牛的成功。6月24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邱胜云在总领馆亲切会见和宴请了杨向中,并向他转交了中国教育部国际司的贺电。他祝杨向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杨向中感谢邱胜云总领事的祝贺。他说,这个项目是他实验室的15位专家勤奋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他所在的康涅狄格大学领导的积极支持。他表示将努力促进康大和美国其他大学及学术机构同中国的学术交流。杨向中是中国旅美农学会发起人和首任主席,现任中国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2000年1月3日,杨向中等人向新闻界宣布,他们利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了6头牛犊。这一重要成果打破了科学界认为只有利用新鲜或短暂培养的细胞才可克隆的传统观念,使大批量地克隆牛成为可能,并在利用克隆技术为基因功能定位、遗传疾病诊断与防治、组织和器官修补以及衰老和长寿研究等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动物转基因研究奠基人、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癌症研究中心主任托姆·瓦格纳称,这项成果无论从科学还是商业化角度看,都要比克隆多莉绵羊重要得多。1月上旬,国际胚胎学会年会在荷兰召开,来自42个国家的1000多名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杨向中同曾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的日本科学家洼田力合作,从一头17岁的日本公牛耳朵上取出细胞,在体外培养两个月后于1998年12月克隆出4头小公牛,其中2头已满周岁。1999年2月初,他们又用培养了3个月、分裂了30代的该公牛细胞克隆出2头小公牛,如今这两头健康的小公牛已满10个月。杨向中教授40多岁,出生在河北邯郸农村,从小喜欢动物,中学毕业回乡务农时自告奋勇为生产队养猪,是他和动物打交道的开始。高考恢复后于1977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83年考取教育部代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到康州大学主持生物技术中心工作。记者请他谈谈取得成功的原因,他非常明确地说,科学技术重在创新,我们的成功就在于思路的创新。克隆技术,原来人们都认为必须用干细胞,发展到用体细胞是创新;原来认为必须用生殖器官的细胞,我们改用其他部位的细胞又是创新。原来认为克隆用的细胞越新鲜越好,但细胞新鲜不利于实际应用,我们改为将细胞长期培养后克隆,这又是一种推进技术发展的创新。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知识的积累,我本人自1983年起一直从事动物克隆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地数百家研究室几十年来在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了解了前人的成果、现在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开拓新的思路,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首先是确定方向,然后是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这次的突破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比如,为什么体细胞会比干细胞效率高,细胞长期培养后克隆反而更好,还有克隆过程中细胞基因的开放问题等等,它们又需要科学家们去努力探索,寻求新的突破,科学技术就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杨向中来美国多年,在海外硕果累累,但心一直向着中国,想着故乡的庄稼人。他现在每年都要回国几次,为国家的科技和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尽自己的力量。早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时,他就发起成立了“旅美中国农学会”,推动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桥”基金会,在当地募集资金,帮助旅美中国学者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几年来,已有200多位中国学者在“中国桥”的资助下到国内服务。他说中国人聪明,能干,又能吃苦,完全可以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动物技术来说,国内的人才很多,水平很高。需要注意的是对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将国内的研究项目融入国际社会,吸取国际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对内要加强合作,科研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合作才能发挥各方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