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6月26日发生的大事件

“赤脚医生”的诞生

在55年前的今天,1965年6月26日(农历1965年5月27日),“赤脚医生”的诞生。“赤脚医生”的诞生,据说是源于毛泽东的一段谈话,1965年6月26日这一天,毛泽东在和他的保健医生谈话时对当时的卫生部发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院,二无药,毛泽东还讽刺地说,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狠批卫生部之后,毛泽东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剑指医疗教育体制,他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书读得越多越蠢,他还说,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有够了,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毛泽东的这段话后来被奉为“六二六指示”,当然毛泽东的雷霆之怒也并非无端发怒,据1965年的资料显示,当时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名的卫生技术人员,其中七成在大城市,在农村只有一成,而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城市则用去了绝大部分,毛泽东震怒,卫生部立即研究贯彻领袖指示的办法,由于最高指示并无具体的办法,因此各地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只能大体地按照毛泽东所说的条件来做,但是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养的乡村医生名称也不同,“高小毕业学三年”这个成为唯一一个具体的标准,卫生部也开始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展开医学培训,这方面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宣传画。1968年夏“赤脚医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并作出了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随即“赤脚医生”红遍大江南北,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农村,而赤脚医生的兴起,也催生了合作医疗制度,这两个新兴事物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而且被联合国誉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体制最佳者。“赤脚医生”这个词,1968年12月5日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随之流行。其本义是指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公社社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训,具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他们一面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面为社员治病,鼎盛时人数在100万以上。延伸阅读: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上】老照片延伸阅读: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上】老照片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群仅仅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然而,20年后,当改革开放后医疗科技愈加发达的时候,广大的中国农民却陷入“谈医色变”的生存境地。在许多农村,“小病扛着,大病拖着”已成常态,因医返贫、致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在城市,这一矛盾也同样突出。虽然我们没有理由依然满足于“赤脚医生”的服务,但现状是——在医疗卫生投入总量剧增、高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反而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基本医疗保障。治个感冒动辄成百上千,让人们对过去“一根银针治百病”的赤脚医生难免怀念。怀念并不是一种倒退。事实上人们只是怀念中国传统医生悬壶济世的理想形象,怀念曾经行之有效的医疗模式。赤脚医生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废止,使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基本医疗保障。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农民家庭“小病扛着,大病没钱治,”直至因病返贫。赤脚医生出身的卫生部长陈竺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就说:“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农村一半人口是因病致贫,一些人脱贫又返贫绝大部分原因是因病所致。”曾经备受尊敬的医生也因此一度成为广受诟病的对象。下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在采摘中草药1970草原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在农村走家串户巡回医疗。70年代浙江嘉善县农村赤脚医生出诊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穿军装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1974年花桥四大队蔡盛秋摄)河南省商水县练集公社刘楼大队赤脚医生对农村儿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1974年摄)。培训赤脚医生亲人解放军辅导赤脚医生(1976年新津县档案馆提供)巡迴辅导(1976年新津县档案馆提供)《培训赤脚医生》----464医院医务人在农村人民解放军17师易县场站卫生队培养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在部队》-为地方培养赤脚医生---17师卫生队《深山采药》17师易县场站卫生队的同志和当地赤脚医生在狼牙山上采药摄于易县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革命化的措施,把贫下中农需要的药品及时地送到山区、农村和牧区。医疗工作在农村医疗工作在农村一位身着白衬衫的“赤脚医生”正为农村小孩治病。(王天柱摄)在农村当赤脚医生在农村当赤脚医生在农村当赤脚医生在农村当赤脚医生1965年第一批赤脚医生人员之一(1970年9月摄于溪西勤劳大队)俞水林提供70年代江苏句容,赤脚医生边看病边参加劳动。王方供稿赤脚医生服务上门七十年代的她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她是电影“春苗”的原型,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领导再到普通农民——赤脚医生王桂珍。1973年赤脚医生培训留念1965年,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当时的万山守备部队卫生队,从万山渔业大队民兵营里挑出9女2男培训,组成了民兵营卫生班。196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十姐妹班”。当时,万山大队共有10条船,“万山十姐妹”刚好每人跟一条船。其实就是海上的“赤脚医生”。1971年第11期:云南藏族赤脚医生。赤脚医生——陈玉荣在乡村。1973年摄摄影马昭运传奇人物——在延安插队成为赤脚医生的北京知青孙立哲在为乡亲看病南京知青屠苔丽在鄂托克旗吉拉公社医院学医做赤脚医生时(1969.5.)曾经活跃在十里八乡的赤脚医生延伸阅读: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下】艺术品延伸阅读: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下】艺术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电影《春苗》。该片产生于“文革”后期。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它将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跟“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影片体现了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相当出色。《赤脚医生手册》最大个特色就系将中草药名用梅县地区(今梅州)各个县个喊法列出1969年,以黄钰祥为主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不仅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的《“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正规医院里的医生也人手一册,供他们为病人治病时参考。许多普通百姓也买来阅读以增加一些医学知识,对照它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生病的人也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说,《“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该片在许多国家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赤脚医生手册》毛主席指示纪念章赤脚医生宣传画赤脚医生瓷板艺术品赤脚医生采药图黄胄(1976年)作傣族赤脚医生黄胄作品赤脚医生赤脚医生黄胄作赤脚医生钤印:黄胄题识:黄胄於病中练笔。赤脚医生黄胄1975年作赤脚医生黄胄作赤脚医生国画方增先作《赤脚医生暖咱心》赤脚医生,版画景德镇大师吴康72年作品赤脚医生到农村文革赤脚医生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