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8月2日发生的大事件

李鸿章访欧

在124年前的今天,1896年8月2日(农历1896年6月23日),孱弱国力让李鸿章访欧无功而返。李鸿章抵达英国,在南安普顿港上岸。(《伦敦新闻图片报》插图)郭嵩焘从驻英法大使任上卸任回国后的第1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一败涂地。或者说,李鸿章一败涂地。《马关条约》他签了,就像他之前签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就像他之后还要签的《辛丑条约》一样,这个被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再次为帝国背了锅:他从权力顶峰跌落下来,整个国家的耻辱,成了李鸿章一人的耻辱,清流骂他祸国,百姓刺他“汉奸”。但是,步入斜阳的大清国又离不开他。1896年5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本来打算派去的布政使王之春,被嫌官太小。没办法,朝廷只好把李鸿章请出来,以“钦差头等大臣”的名头赴俄,顺便访问以下英法德美等7国。李鸿章这次出访,历时7个月,行程9万里,横跨了大半个地球,但是带回来的除了一份把东北拱手让人的《中俄密约》和今夕对照下的感慨外,并无什么实质的作用。其中,英国是他的第六站,今日网上流传的段子“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实则和英国没有什么关系,他在英国谈了铁路,但没有下单,让英国人不免失望。中堂大人,英国人民欢迎您1896年8月2日,李鸿章从法国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南安普顿,坐火车到伦敦。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派了专车在车站伺候,左右是夹道的英国人民,见到清国第一重臣,纷纷脱帽高呼,表示欢迎。李鸿章在英国待了21日,每到一处,都受到相当的礼遇,当地百姓争相竞睹仪容,挥舞手边帽子、手帕等顺手之物。有趣的是,当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见乾隆皇帝时,因为礼仪问题引发争执。这次在英国人内部也因应当以什么规格的礼仪招待中堂大人,引发了讨论。部分英国媒体认为,“吾愿此后诸国闻华大臣西来之报,一切供张酬应,去虚伪而崇真实,务平允而戒高庞”,反对过分铺张。《泰晤士报》则说的比较客气,“自宜如款待良朋,礼从优异。但不可如俄、德二国之贡谀献媚,贻笑于人”,既然是好朋友,自然应该好好款待,但是我们英国人应该有英国人的逼格,不能像俄国和德国一样争相献媚,让人笑话。但是不曾想,汇丰银行在水晶宫招待李鸿章的大宴,极尽奢华,一个晚上就花去英镑六千多,合当时中国白银36666两,让当年因军饷无计的李中堂大感“贵人一席酒,富户十年粮”。1896年,李鸿章与退休的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通并坐。女王送轮椅,王储妃给拍照李鸿章到伦敦后,于次日参观了温莎宫,又去了英国的紫禁城白金汉宫,女王恰好不在,没见到。8月5日,取道朴茨茅斯终于到在阿斯本行宫见到了女王和英国王室其他成员。在觐见女王之前,王储等与英国大臣在阿斯本行宫一个名叫“印度斋”的房间设宴款待了李鸿章,看来今日卡梅伦招待习主席印度啤酒,也是不无渊源,印度这个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想必是带给英国人不少骄傲和遗产。在传教士林乐知综合英国报道与李鸿章日记所做、由李鸿章随行蔡尔康等翻译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中,这个觐见女王的场景被描绘成立中国帝王升殿,只不过宣旨的太监换成了英国首相兼外交总长索尔茨伯里。李鸿章看见维多利亚女王,“端坐金漆椅,身御玄衣,首披白纱,左臂系白罗带,下悬金盒”,驸马都尉德亲王——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当时已经离世,女王在旁边放了一张肖像,其他皇室成员一一比对中国皇族称谓,如郡主、太孙,读来颇为有趣。女王见到李鸿章,“折腰以迎之”,而中国大臣则只是行了个三鞠躬,念了颂词之后,再一鞠躬了事——英国人没想着“报仇”,纠结下是否需要单膝下跪。朝觐完毕后,不知为何,李鸿章想要见见王储妃,于是众人坐船来到王储妃舟旁,俩人互相致礼,王储妃还特意为李鸿章等人照了一张合影,让李鸿章大感“人生荣遇,至斯而极”。但是,英国王室对李鸿章的“礼遇”并未结束。据李鸿章日记记载,8月8日,首相索尔茨伯里带来了女王的礼物:嘱巧匠为造两椅,专合老年之用。这两把椅子,在李鸿章的描述里,充满了神奇与玄妙,一把背后有小轮,可以任意升降,能趟能坐,另一把脚有活轮,可以自由来去。想来想去,这两把“巧匠专造”的神奇椅子,大概就是医用轮椅吧。有人将其解读为与中国人“病夫”之名流行欧亚有关,多少有些不惮以恶意揣度别人。当时,李鸿章已经年届73,距离走向人生终点也就只有5年,在女王眼中,这个一肩扛起清国荣辱的老人,应该是憔悴大于威荣。加上长途劳顿,行脚不便,好意送上代步工具,也并非什么意外之举,不必联想过甚。但是李鸿章给女王的一尊麻姑仙像,却让女王产生了误会,从而很是欢喜。中国有麻姑拜寿的神话,显然李鸿章的意思是祝福女王长命百岁。但因翻译问题,让女王误以为麻姑就是中国风的圣母玛利亚,于是深合大英帝国传播政教之意,大为高兴。李鸿章与英国军界要员合影。谈了铁路,但没下单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甲午战败让清朝的国策由以夷制夷转为了结强援,他们看中的就是沙皇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回国后,李鸿章得以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结果两年没到,瓜分狂潮就来了,也为随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1901年李鸿章去世,黄遵宪写了四首挽诗,其中云“赤县神州纷割地,黑风罗刹任飘船。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其实,当时联俄抗日是朝中的主流意见,包括所谓的保守派翁同龢在内。但是认识到俄国乃中国第一大患的有识之士却也不少,不能不说确实是失计。如果比对网上关于“洋人要给我们修路”的段子,洋人对应的也应该是俄国人,尽管英国人在中国率先修了铁路,但那要早了去了。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此前因为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关税只有值百抽五,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英国舆论对此普遍的说法是,加税可以啊,但是要更为开放,开放内地让我经商。李鸿章自然不能同意。在英国,李鸿章也谈了铁路的问题。在多种场合,英国人都表达了强烈地加深商业往来的愿望,李中堂大拍胸脯,“凡本大臣在欧学得之诸课程,口必大开,喉必大响,必佐大皇帝与统辖之全地,用公平妥善之法筑造铁路,行驶火车,甚至极远极难之处,无不有四通八达之路,以运土产而便行人。此盖贵国首创之极可夸美者,吾华乃步其后尘也!”只是谈归谈,最终并没有下单。但这番话,相信并不全是应酬之辞。实际上,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就是在李鸿章费劲心力下完成的,尽管因为反对声浪过大,只得退而求其次,只修铁路,不用机车,而是用骡马拖载车皮前行。他对铁路的执着,因为看到了1825年大英帝国建成世界第一条铁路后,如何拖载着英国高速前行,所以“步其后尘”确确实实是李鸿章的一大愿望。只不过,这番访问回国后,李鸿章除了在《辛丑条约》上再签了一个字外,其他什么也没做成,就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