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历史上的8月24日发生的大事件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坍塌

2012年8月24日(农历2012年7月8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坍塌。2012年8月24日拍摄的发生断裂的大桥和坠落车辆。当日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据消防部门消息,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24日5时30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处)发生坍塌,有4辆大货车追入桥下,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事发后,哈尔滨120急救、消防、交警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参与救援抢救。目前,事故现场已经封闭。事发现场事发现场哈尔滨大桥倒塌究竟谁来“买单”?19日,哈尔滨召开情况通报会,就8月24日发生的高架桥上行匝道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作出说明。经调查取证,认定此起事故是一起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而导致匝道倾覆、车辆翻落至地面,造成人员伤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千呼万唤之下,哈尔滨塌桥梁事故的调查结果终于出炉。按照专家组分析意见、检测检验机构检验结论和调查组调查取证认定,这起事故与超载有关,与交警执法不力有关,与路政巡查工作出现疏漏有关,唯一没有关系的是,就是大桥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与当地政府和专家组的初步结论完全吻合,事实上也是对官方最为理想的一种结果。但对公众而言,这毫无疑问又是最易引发质疑的一种调查结论。新闻后面数万条跟帖,写满了“我不相信”。公众为何不相信?首先是基于一种常识和经验的判断。车辆超载在中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道路和桥梁每天都要经受这样特殊国情的考验,如果一座建成不到一年的大桥连超载都无法承受,其本身的建筑质量和日常维护无疑是令人怀疑的。不懂建筑的人起码也知道这样的道理,大桥涉及公共安全,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必然会为承重留有充足的富裕量,一超载就垮塌显然是个反常现象。按照这样的逻辑,大桥质量没有任何问题,所有问题都是超载,那就意味着,也许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命悬一线之中,这是何等的荒谬!公众“不相信”,还与此前的种种疑问未得到解答有关。一是据哈尔滨市政府网站此前发布的消息,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曾更改结构,将原工程设计的混凝土结构改成钢混结构,缩短了工期并节约钢材费用2亿元。一名不愿具名的桥梁专家表示,“改结构影响了桥梁的平衡”。二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哈尔滨阳明滩大桥的监理方曾被建议吊消资质证书,两名总工信用曾得零分。此外,据报道,大桥断裂部分填充编织袋、泡沫,钢筋未绑等,也广受质疑。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都指向大桥质量。专家组和调查组对此视而不见,直接宣布事故原因为超载,何以让人信服?事实上,早在事故发生时,安监总局发言人黄毅就于第一时间表态:“肯定有问题,但什么问题,需要在事故调查之后才能加以确认。”这个“问题”,显然不仅仅指的是超载。公众“不相信”,最重要的一点是,整个事故调查程序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时间。事故发生后不久,当地政府和专家组就匆忙宣布初步调查结果为“超载”,8月27日,大桥监理方称事故结果将在两天内公布。这说明事故调查过程并不复杂,而如果确定为“超载”,官方显然也没有理由拖延。但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结果才姗姗来迟。二是调查的透明度。整个事故调查事实上都处于一种秘而不宣的状态,究竟怎么调查的,调查组和专家组成员姓什名谁,公众一概不知。考虑到调查组是市政府成立的,由当地安监、交警、建委等部门人员组成,而专家组成员也是当地政府从全国请来的,说白了就是自己调查自己,既无压力也无监督。这种“密室”中的调查,公众很难不去联想,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利益上的勾连,有没有权力公关的可能性。因为信息不对称,对这个调查结论,公众很难肯定也很难否认。正因为如此,官方应当自证清白,以维护自己的公信力。而自证清白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布调查组和专家组的成员名单,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和诚信负责。如果这个调查结论是公正的经得起质疑的,那么我想这决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