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
在33年前的今天,1987年9月20日(农历1987年7月28日),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虽然互联网还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话题,但早在1987年9月20日中国首封电子邮件就上网了。这一天,钱天白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穿越长城,走向世界”,从而在中国首次实现与Internet的联接,使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络大家庭的一员。在当时的西德接通Internet不过是两年前的事情,即使在整个西欧,也仅仅是4年以前的事情。因此,国际互联网络的许多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组织以及海外学生纷纷发来贺电。当年11月,钱天白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普林斯顿举行的国际电脑科技网络年会,并向大会专门介绍了中国网络的发展情况。钱天白是无锡人,1963年以平均92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先后担任亚太地区Internet协会中国组副主席、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安全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8年5月8日,钱天白先生由于心脏病突发,在北京不幸辞世,英年53岁。1994年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日子——这一天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年过去了,当年的“高科技稀罕物”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的各个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再浏览如今的生活,忍不住让人感叹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1995年深秋,在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突然竖起一块巨大的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向北1500米,是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这块广告牌被视为一个标志——中国第一家网站“瀛海威时空”宣告诞生了。作为中国第一家网站,“瀛海威时空”具备很多“超前”的功能。它的“呼叫功能”,类似于现在的QQ、AOL等采用的系统;它的“讨论组”,与今天异常火爆的校内网、开心网等SNS社交网站非常相似。1987年9月14日,中、德两国学者在北京联手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并于当月20日成功发送到德国。这封日后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发往国外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成为中国走向互联网时代第一步的标志。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钱天白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信息办安全专家组成员。他曾为中国的互联网建立作出过贡献,被誉为“中国互联网之父”。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在国外建立了.cn域名服务器。钱天白的有识之举,为国人保住了在Internet上的一席之地,使中国的域名不至于让外国人抢注。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个头儿也是重量级的,黑暗笨重,厚如砖头。1999年,腾讯公司推出QICQ。这是中国网络上第一款点对点、一对多的聊天软件,又叫网络寻呼机。集合了聊天、公共聊天室、单点传输文件的功能。2000年,OICQ正式更名为QQ,并迅速成长为国内最成功的即时聊天软件。1994年5月,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代应用,曙光BBS在中科院计算所和业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开放的网络论坛平台。后来,一批包括水木清华BBS等在内的网络论坛成为当时国内互联网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90年代初期,动辄近万元的个人电脑并未在中国家庭中普及。图为1993年,联想推出中国第一台“586”个人电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早期的网吧还没有网吧这个称呼,只是简单地被称为“电脑室”。95年左右,上海有了模仿国外形式开设的国内首家网吧,96年11月,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体西门开张。网吧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数量开始迅速膨胀。1998年3月9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批准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3月31日,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在北京长安街13号挂牌。信息产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的互联网有了领导。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在中国还是一项崭新的业务。不断涌现的网络舆论热点,在改变着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舆情分析师这一崭新的职业,他们活跃在许多党政机关、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舆情,预测舆情走势,有效化解危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生了网络作家的快速发展,他们通过网络技术及平台来完成文学作品创作和发表,借助网络在文学创作领域获得声誉及影响。网络文学曾被视为文学“野路子”,但现在它已经为文学界、读书界所普通接受。2014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盛大文学在上海联合成立了以网络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文学策划与创作专业”,这宣告了国内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的问世。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也预计将于今年内成立。今天再提起中国互联网上的风云人物,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三大互联网公司“掌门人”: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这三位大佬一直是中国万千互联网创业者仰慕的对象,中国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也改变了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降低了“联网”的设备、技术和时间、空间门槛。从社交沟通、资讯获取到移动购物、移动办公,移动互联网逐步覆盖生活的每个侧面。在众多场合,“低头看屏”已成风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8亿,这一数量在2014年还将继续高速增长,并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渗透。腾讯2013年全年业绩财报显示,拳头产品QQ在中国通信及社交网络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即时通信服务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8亿,其中智能终端表现十分抢眼,截至2013年年底,手机QQ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74%。如今的电脑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家中客厅的“大箱子”,更加轻便易于携带的产品随处可见自2009年8月上线以来,微博成为新浪最具想象力的新业务平台。虽然各大门户网站均相继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但新浪微博迅速成为社会化媒体平台一枝独秀的领跑者。而腾讯作为后起之秀的创新产品微信,则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抢占了大量用户,正在终结新浪成为互联网新的生态系统平台的机会。这两大社交产品几乎迅速令昔日的论坛、博客等成为明日黄花,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生态。随着“余额宝”、“理财通”等方便快捷的理财方式被大众所接受,互联网金融也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基金的联姻,“拐”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低息存款,非银行类“宝宝们”招来各种非议。过去20年里,中国互联网管理一直随着网络发展不断调整,从协调小组到领导小组,经历了由虚到实、由弱到强的转变。2011年5月,国信办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国信办在国新办加挂国信办牌子。最初三名负责人来自三家最核心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国新办、工信部、公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