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zéi
药材名称 | 木贼 |
药材拼音 | mù zéi |
药材别名 | 锉草、笔头草、节节草、无心草、笔管草 |
英文名称 | Equiseti Hiemalis Herba |
功效分类 | 辛凉解表药 |
药用部分 | 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maleL的全草。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茎黑色。地上茎直立,高50~100厘米,单一不分枝或于基部簇生,中空,具棱20~30条,脊上有疣状突起2行,触之有粗糙感。沟中有气孔线。叶鞘筒贴于茎上,灰绿色,顶部与基部有二黑色圈,鞘齿顶部尾尖早落,呈钝头,鞘片背上有2条棱脊,形成浅沟。夏日于茎顶抽出孢子囊穗。孢子囊穗长圆形,无柄,具小尖头,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组成,沿孢子叶边缘生数个孢子囊;孢子圆球形,有2条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上。 |
产地分布 | 生于海拔500~2950米的林下湿地、山谷溪边、沟旁及杂草地。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及时晒干或阴干。 |
药材性状 | 带有鞘状叶的茎长管状,节明显,不分枝,长20~60厘米,直径2~6毫米;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纵棱20~30条,在扩大镜下可见每棱有2条疣状突起,触之有粗糙感;节部有鞘状叶,完整的鞘筒基部棕黑色,中部灰色,上部棕灰色,茎基部的鞘状叶全为棕黑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近圆形的小空腔。气无,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石感。以茎粗长、色绿、质厚、不脱节者为佳。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苦。归肺经、肝经。 |
功效作用 | 疏风散热、退翳、止血。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
临床应用 | 用于目赤肿痛、目生云翳、迎风流泪、喉痛、痈肿、便血、血痢、脱肛、崩漏。内服,煎汤,用量3~9克。 |
药理研究 | 具有持久性的降压作用;有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可提高电击惊厥的阈值,制止癫痫样发作;能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在体外有广泛的抑菌作用,并有抗病毒活性。抗疟。木贼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所含脂肪酸及酯有镇痛作用;醇提物低浓度兴奋回肠,高浓度抑制。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山柰素、棉花皮异苷、琥珀酸、延胡索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配伍药方 | ①治目昏多泪: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30克。为末,每服6克,茶调下。或蜜丸亦可。(《圣惠方》) ②治风寒湿邪,欲发汗者:木贼(去节)30克,生姜、葱白各15克。水煎热饮,即汗。(《圣惠方》) ③治咽喉红痛:鲜木贼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④治肠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木贼、枳壳各60克,干姜30克,大黄0.3克。四味锉,炒黑色存三分性,捣罗,温粟米饮调,食前服6克,甚效。(《本草图经》) |
功效与作用: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