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人们就认为天才很少,否则何以称为天才呢?
其实他们错了。鲁迅先生早说过:中国从来不缺乏天才,只是我们提供给天才的土壤太少了。
我愿把女孩看成一个未来的天才。她好学、勤奋而且聪明,可是她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至少她的家人认为没有为她做泥土的必要。
这样的人太多了,多少人一觉醒来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都被这些人扼杀了。他们也许认为,天才刚生下来就应该是一个好的提琴手;第一声啼哭不是好诗的婴儿,绝没有成功的可能。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他们不懂,天才被“骂杀”了多少。
但幸好女孩遇到这样一位老妇。这是一位另人不得不生敬意的教授。她不仅知道作的必要性,而且还深知育人之道。后来老妇对小女孩说:“你能为我拉一首小提琴曲子吗?”“当然可以,不过我拉的不好听。”小女孩说到。“没事,开始吧。”老妇人高兴的说道。一曲过后,女孩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妇人,只见她微笑着对女孩说:“不错,谢谢你。”
女孩在这里得到了鼓励。要知道鼓励对于人的成长有多么大啊。没有韩愈的微笑,贾岛也许只能在黄昏中独自吟咏;没有鲁迅的夸奖,巴金也许永远只是个小小的文学青年。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例子,但我想如果不是老妇人的微笑,那女孩恐怕真的要仍掉小提琴了。
但老妇人并没有给女孩以更高的赞许。他知道,泥土太贫瘠,花儿回死掉,泥土太肥沃有些花儿也承受不了的。仲永不是在一片赞叹声中“泯然众人矣”了吗?
被“捧杀“的天才也是有的。
教授以身作责,告诉人们要做天才的泥土。像冬日的暖阳,不会灼伤他们;像冬日的清泉,给幼苗以滋润,不会冻伤他们――只是像老妇一样静静地微笑。这样身边才会有更多的人才。
鲁迅先生呼吁天才需要的泥土,我斗胆加上一句:做一捧好泥土,为了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