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叩响命运的门》读后感】
《叩响命运的门》精选了古今中外最为著名的人文素养经典文本。这些篇章充满生命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我们可以和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
我喜欢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他说:“中国人的劣习,并不是中国人的品质不好,而是中国的文化中有病毒。中国人有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
而什么样的中国人能改造中国人呢?
我想起某个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很特殊,它同时关系到家庭和民族的希望,这种职业就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老师不但要将人类已有的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样人类的知识才能够越积累越多。同时做老师,做教育,也是陪伴孩子成长。有太多父母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有太多的孩子被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前程。所以,做老师,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以更健康更适合他们的方式成长。老师是守护希望的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业,更是老师的职责。书中的一句开场白说得很好: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我想说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教师,而这些教师能教什么给学生。
教师任重而道远!
【篇二:读《叩响之门》有感】
《叩响命运的门》真的叩响了我的生命。——题记
清凉夏日,一的人在家中,在学习之余,忽然想起学期末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于是从书店买来开始细细品味,其结果是我受益匪浅。
丑陋的中国人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中国一直作为一个有着宽容,包容等高尚美德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五千年来,它也因这个而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使节前来拜访。然而就现下来说,作为中国人似乎看不出任何的包容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是极其缺乏包容之情的,假设一个中国人瞪了另外一个中国人一眼,挨瞪的那个中国人马上就动刀子。这在生活中,我是经历过这样的例子的。
我认识一个人,平常与我说话时,经常说:你说那个人,我对他那么好,他却那样对我,我真后悔,以后我再也不理他了,而往往都是转眼就和对方和好如初。其实,只是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不过是两人意见不合,就吵着要绝交,我想,那要是真是由于他的过错,那还不得把天地都翻个个才满意呀!
其实,那个人只要当时心平气和的与对方说话,找出适当的依据,说不定人家就会同意他的观点,既商量出了最佳的方案,又不有损朋友间的情谊,岂不是一举两得?
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怨言,初中班主任教育我们是曾教给我们一句话:面对错误,我们要学会说,这是我的错。几年来我一直用这句话约束着自己,不断省察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的心理,人文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是啊,当今人虽主宰着世界,但却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场风暴,就能让一个豪华城市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废墟,我们无法控制自然,但是,正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我们与其他随意让人鱼肉动物的区别,数千年来,我们极力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与自然灾害抗争,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尊严,这才有这个权利,有这个资格住在这个世界,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碌碌无为一生,那他和任人宰割的猪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多一份思想,少一分平庸,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多一点分美好吧!
【篇三:读《叩响命运的门》有感作文】
看了太多有关命运的书籍、文章或者随笔,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就像教育家钱理群先生说的:“打开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人类的思想高地。人一生不可不读的常识,书架上不能缺少的收藏。”这是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
命运,一些宿命论者相信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的角落,只是无法碰触。我个人觉得这是个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命运只是个体人的主观意识观念而已。我们无法掌握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改变它,就像这本书的名字《叩响命运的门》。
读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触动,在心灵的最深处好像另一个自己在问关于自己人生、命运的种种,包括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认识了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的人生状态,深刻解读了自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励。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和传授技能技能,教学生怎么去学习、思考、创新的同时,我们又何尝问过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样教?要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书的序言“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果面对”里,马老师提出了“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一个最让马老师灵魂不安的问题。其实,不只是针对每一位中学生,也是针对我们每一位老师,甚至是每一位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马老师的回答更是一阵见血,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综合症,人类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我们当今的教育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但实际上中国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所以在书里,马老师特地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尖锐的提出了教育要培养成和在什么样的环境和社会下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以为教育家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其实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一代一代人就是在固定的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只有打破原有的格局,才能去实现实质性的教育的改革。这时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一生的追求。
第一章告诉我们: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因此,我们总是在说人活着就要成功或者有成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而这样的意义的寻求,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必须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进行意义的引导,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自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锐变。在这本《叩响命运的门》,马老师给我们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在那里,追寻人生的意义;讨论公民如何诞生,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思考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研究怎样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我会继续阅读这本书,让我不断的思考和追求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篇四:读马小平《叩响命运的门》有感】
《叩响命运的门》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是什么力量驱使我读下去的呢?可能是钱理群大师的那篇序言,也可能是作者《写在前面的话》,还可能是每个章节前的精辟《导言》。
在导言中,我似乎看出作者焦灼地向我们诉说,教育应该培养什么的真正公民。读到书深处,感受到作者所呼吁的教育的目的,是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对照自己和现况下的学生,深有体会历史和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实,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我们用着几倍的时间练习着计算能力,但最终却丧失了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或许在教育管理界中,不乏其人认为,数学更容易拉差距,更容易得分,而语文之类,很难拉开差距,还以此作为可以自诩的制胜法宝。
这让我想起了钱穆先生常常给他的学生讲这么一个故事。他青年时代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的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
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
道士说:“夹竹桃。”
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
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丛林的开山祖师,有种夹竹桃的吗?”钱穆常以此勉励自己的学生:做学问的人,不要只种桃种李种春风,还应该种松种柏种永恒。
钱先生对学生说,这件事让他推想,这座庙的远景是要不妙了,一个没有远见的人担任住持,这个庙哪里还有前程呢?
教育不能崇尚功利,也不能追求速成,只看到眼前利益往往会使路越走越窄。中国学生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加创造力,最终是人的精神的缺失,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的课后的作业很少有数学作业,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作业量却相当大,或许我们在培养数学以及应试能力的时候,思想与灵魂却被冷落在一旁。
我曾遗憾求学生涯中自己的人文底子薄,经历了七年班主任和八年年段管理工作的涤荡之后,才开始静下来思考问题,分析自我。开始疯狂地阅读
【篇七:《叩响命运的门》读后感】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看郑渊洁的童话集,他的“舒克贝塔”“皮皮鲁”的虚拟形象一直存在于我心中。
因对郑渊洁“舒克贝塔”的喜爱,我逐步开始接触他其他的作品,诸如“病毒老大”“大灰狼罗克”之类的。不得不说,这些作品都很成人化,什么“战争”“贪污”“杀人”“种族歧视”之类的,让花朵一般的我感到心里慌慌的。当时我断章取义,认为所谓的“童话大王”不过是所谓的悲观主义者罢了。
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真现实越来越多,我才发现,郑渊洁其实是个乐观主义者。他自知世上的黑暗自己不能改变,便寄希望于儿童,愿他们可以踏平这世上的坎坷,做到自己所不能做到。但由于太乐观,他高估了幼年儿童的认知能力,这社会的复杂,没有一定的年龄积淀,如何能懂的深切。
不错。不仅是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同样远低于他们所想,包括我。可能我的话在大人,乃至在同龄人中都没号召力,但我实该吐露我心中所言。
郭四娘的书在青少年中十分受欢迎,我也试着翻过几本,却只能够坦然:看不懂。文字优美,词藻华丽,情节曲折,确实是他的书的几大特点;然而在这些修饰之后,我却什么也没读到。主旨?内涵?价值观?正能量?能当饭吃?由此,你若想知道青少年的心有多空虚,不如读读郭四娘的作品,实能寻找到你的答案。
我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很烂其实作段落品析是很不错,但实在不适合青少年。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人文,不过是关怀,而四娘的书给不了他们这些,只能增加他们的虚荣、中二与飘渺的满足感,这可能是他的书大热的原因了。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青少年的人文素养确实是越来越低。他们需要的,不是郑渊洁式的过于乐观,认为“晒黑暗”便可影响儿童的教父,也不是郭四娘式的以空虚充填空虚,无病呻吟的吟游诗人。他们需要的是一本真正的书,可以提升他们人文素养的书。
看来,我们应该找到了。初三年级,我们的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马小平的《叩响命运之门》。我还未仔细读这本书,只读了作者的学生黄素珍写给他的一段话:“您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他们。”事实上,这本书,其实也是语文老师指给我们的一扇门,而如何叩响它,则是我们自己的安排。
相信,我会从这本书里,找到我想知道的有关人文的一切,打开自己的心门。
【篇八:《叩响命运的门》读后感】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题记
每天,都要抽空在办公室里读几篇《叩响命运的门》中的文章。
曾记得这样的格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本不太能个性化的理解这一句,今天突然从头脑中冒出来,我想自己有了更深切更内心的感受。我一直以为只有经过自己体验过的那种顿悟才是最深刻的。
《圣经》中讲,人类最早在伊甸园里快乐地生活着。里面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特别特别,一棵叫智慧树、一棵叫生命树。上帝禁止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吃两棵树上的果子,结果两人在一条蛇的诱惑下,终于偷吃了智慧果。一般人以为人是受不住诱惑,才会被从无忧无虑的伊甸园里赶出来,有了苦难和痛苦的。但我想:上帝与人的区别就在于他有神的先知的智慧,现在人吃了智慧果,也有了,至少和一般动物区分开了,他们的智慧可以无限地接近于上帝了,而上帝与人的区别的重要的第二点是:他有长生不老的生命。若人再吃了长生果,与上帝一样长生不老,那岂不人人都成了上帝,而上帝不就正如尼采说的:上帝已经死了吗?所以,上帝赶走了人类祖先,这样,人有了智慧,却不能长生不老,上帝只剩下长生不老,和人一样了。可人从此有了智慧的思考,他们在肉体上转瞬即逝,但可以在精神上求得不老啊!所以,就有了接近所谓“神”的人类的先知,或是宗教,或是领袖、或是专制,它就这样“麻痹”着人。所以,他用“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来阻止人思考,因为人人都会自由、独立思考时,上帝就死了、先知就没了。
这是题外话。
回到这本书。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学生的教育,真的太缺乏思考了、独立、自由人格的思考,只有当我们能培养出一代独立、自由地进行个性思考的下一代时,我想,我们的民主宪政才能实现,而这是要靠一批有人文素养的公民才能实现的,而我们国家,现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角色。联想新年第一周《南方周末》的首篇《新年代、新民主宪政》的文章被肆意篡改,我想,我们离这条真正的人生之路,还有一段距离。
这本书十七章,我不厌其烦地列举下标题,我想,就能看出编者想焦灼地说明培养什么的真正公民:一、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二、人文素养的达成;三、公民意识的培养;四、思想的诞生;五、民主自由法治;六、绝对的权利;七、平等的机会;八、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九、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十、环保与公民责任;十一、捍卫记忆;十二、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十三、科学要遵循人道的规律;十四、有温度的词汇;十五、诗意的栖息大地;十六、醒醒吧,睡着的心灵巨人;十七、自信是创造人生的根本。
通过这些标题,你就知道作者在焦虑什么,想表达什么,想教育学生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扩大而不是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历史和文学对于拓展我们精神空间,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对抗我们精神的平庸和堕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实,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我们用着几倍的时间练习着计算能力,但最终却丧失了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或许在我们教育界,还有一个美名其曰的借口:数学更容易拉差距,更容易得分,而语文之类,很难拉开差距。完全是一种教育盲的感觉。因此,中国学生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加创造力,最终是人的精神的缺失,而在美国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的课后的作业很少有数学作业,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作业量却相当大,或许我们在培养数学以及应试能力,而
美国的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一个国家的文明,最终还是在于人的素养。
帕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虽很脆弱,但我们可以通过思想让自己、让人类高贵和恒久下去。其实,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当我们教育缺少了思想,学生缺少了思想,社会缺少了思想,增加得就是专政、就是愚昧、就是功利的短暂单一行为,我们就永远不会有自由的精神,不会有人生的精彩。意识形态化了思想、禁锢被灌过的思想,那不能被称作思想,国为它已经失去了自由的含量。
书中还有太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和观点,它又是那么深邃而真理,但愿,我们的学生都会读到它,并渗透到自己的血液和灵魂深处。
人的高贵还在于灵魂。只有这样,在这个物质化迷茫的世界,有了灵魂的自由追索,人的灵魂就渴望向上,就像游子渴望回到故乡一样,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不会迷路。即使“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焦虑,也会让人在内心深处去思考一份精神家园,去寻找,哪怕那是个永恒的谜。或许这正是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