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论偶像

9个月之前 1 [ 议论文 ]

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为偶像所倾倒?因为青少年不成熟,压力大,阅历不丰富,盲目从众。

偶像并不都是起消极作用。

减少消极影响,要培养青少年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和对美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缔造了其蓬勃滋长的附属品——娱乐媒体产业。娱乐圈、体育界正以滚滚袭来的热潮前仆后继带动社会价值的潮流导向,刷新一个又一个“明星”传奇。明星火了,粉丝多了,全社会大谈此番新型现象下的“偶像效应”。偶像对于大众有何现实效应,值得我们共同商榷。

不可否认,现如今社会的偶像明星对大众是起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引领作用的。

这种引领可体现在他对于粉丝个人的追求方向。近来盛行的“美国偶像”、“英国达人”、“中国达人秀”都极力追捧草根明星,以平民中自强不息、怀揣梦想的人作为标榜成为新标准偶像。一如相貌平平、体态臃肿却对音乐满怀热忱的苏珊大妈;“中国达人秀”上身败名裂、一夜白头后却高歌“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豪气汉子。明星以其自身对于梦想的拼搏、对于挫折的豪迈来发扬社会精神,以此感染、鼓励大众,此番“偶像”对个人的精神磨砺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这种引领也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精神塑造。明星流行建爱心基金会,在国难前首当其冲地捐款捐物,这不仅是他个人爱心的奉献,也是身为公众人物的一项义务。明星的身家声誉俱系于大众对其之追捧,那么明星对于大众的反馈也是必要的工作,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段时间饱受非议的“泼墨门”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不论出自何种目的,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明星奉献的爱心产业都确确实实地引导了社会正义面的发扬光大,名副其实地起“榜样”作用。

但同时另一方面,愈发泛滥的明星追捧也招致不计其数的消极影响和社会隐患。

盲目的明星崇拜误导个人的价值观树立。大众对于偶像的定义越发集中地体现在外表包装上而忽视了其精神内涵。倒不是说偶像空有其表,而是说大众放错重点。此前为偶像刘德华倾家荡产、痴狂迷恋的杨女士即向社会传达了一例粉丝盲目崇拜的反面教材;再如“万人迷”贝克汉姆,人们对于他的崇拜则过多体现在了“贝克汉姆头”和满身纹身的效法上。这种脱离思考的偶像崇拜无疑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走向极端的边缘。

泛滥的以明星为偶像现象也污浊了娱乐圈和社会。如今“一夜走红”的机会比比皆是,甚至是通过网络以反向趣味吸引大众视线的红人也足以被人津津乐道。正是这种不分优劣不加淘汰的输送使社会公众界遍地糟粕。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教导大众站在手机票选上即可一夜成名、低俗恶搞的网络红人告诉大众长的丑没关系脸皮厚就行。纷杂的大众偶像将社会卷入乌烟瘴气的怪圈,媒体更是添油加醋地把这种谬误煽动到极致。

由此观之,偶像既可提升大众品味追求,也可拉低社会档次产生恶性后果。公众对于评判偶像的标准不应只局限于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择其精华剔其糟粕,真正适应个人价值观确立、能有所习有所得的,才是偶像。

明星、偶像,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但不少少男少女因迷恋其中,耽误学业,对生活造成影响,就有些得不偿失。

人们在追逐在寻找名人,但名人不等同于明星。明星的评判在于媒体,名人的评判则在于历史,选择偶像应在两者中把握平衡寻求真正的精神力量,发扬名人效应,发散偶像光辉。

补充纠错
上一篇: 论珍惜
下一篇: 论中国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