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杂志上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最先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并非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刚开始,只不过是印度的地方数字,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流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发现这种数字十分实用,就把它推广到世界。人们都以为这种数字源于阿拉伯,就取名“阿拉伯数字”。过了一阵时间,一个印度学者发现这个问题,他主张把“阿拉伯数字”改为“印度数字”。但人们早已习惯,毋庸置疑的“真理”只能眼睁睁地被埋没。
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有幸目睹、体验一回真理与习惯的战争。
矛盾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老师介绍一种以扑克牌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训练计算的方法。用法很简单:保留1-10之间的牌,(1为A,共40张,点数和为220)然后从中抽两张牌,不看那两张牌,通过计算剩下得点数和,(一次最多看2张)求那两张牌的点数。
虽然老师告诫我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但是一张张老老实实地算,我可没那个耐心。我觉得这不叫投机取巧,应是出奇制胜,要知道想赢别人就不能和别人走一条路。绞尽脑汁,抓破脑袋,费尽心机,苦思冥想未必太有勇无谋吧,换句话说,如果老实算,顶多个计算高手,但如果找到简算方法,就成为数学家,在这个现代社会,电脑完全可以取代计算高手,因此我觉得思维方法更尤为重要。
蓄势
经过一番思考,看似无懈可击的规则,总算被我挖到漏洞。我自诩此为“20循环计算法”。听着似有些邪乎,方法却再简单不过。在连加时,当加和超过20,就直接记为超出部分重新算,最后结果用20减,便是抽出牌点数的和。虽然的确有简算作用,但多出一步转换,为了试验猜想能否成功,是否为纸上谈兵,我以邹宏鑫为对象测试了一下。
首交锋
“开始!”我点手表计时按钮,同时喊道。第一项是测试普通计算法,只见邹宏鑫一手紧握扑克,一手老练地飞牌,眼睛把每一张牌一扫而过,嘴里不知默念着什么。时不时的仰仰头,(估计是脖子酸了吧)转转眼珠,有模有样的。他手中的扑克牌,像一个个伞兵,腾空而降,越变越少,所剩无几,直至空白。“算出来!”他兴奋的说。我说多少,他应答,xx,对了,一看时间,41秒!
第二轮总算该“20循环计算法”闪亮登场。“开始”满怀着期待我按下按下按钮。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明显困难的许多,邹宏鑫的速度极不稳定,走走停停,扑克牌像是枯枝烂叶,死赖在枝上不落。可恶啊,一旁的我只能干着急,我多么希望他能突然爆发,为测试画上圆满的句号。四周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不乏透露出紧张的气氛。不知过了多久,邹宏鑫才精疲力竭地说:“好了!是xx。”也对,一看表,49秒!大不如前。
间隙
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功亏一篑,实在心有不甘,我依然坚信真理是不可战胜的,于是,第二版本“10进制半数计算法”问世。这个相比“20循环计算法”更为复杂。就是将看到双数除以2,2张单数就加起来除以2,以10为标准,在连加时,当加和超过10,就直接记为超出部分重新算,最后结果用10减,得数乘以2,便是抽出牌点数的和。
这次,我决定亲自上阵,弄个明白。
次交锋
首轮,普通计算法,对了,1分02秒。
第二次,我心中默念开始,便按下计时。虽然是我自己创造的,再熟悉不过,但总觉得算着很别扭。不是一会忘了除2,就是忘了减10,算得越多,头越大,苦不言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急也不能生智。天昏地暗,全都是数字,我根本无法改变习惯,哪怕是所向披靡的真理,面对习惯也只有俯首称臣。终于数完了,松了口气,一看时间1分50秒,连对错都已不用看了。
总结:习惯是最难改的,连真理都无能为力!因此,每一个习惯的好坏都将影响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