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瞿秋白在哈尔滨“先得共产党的空气”

[ 历史故事 ]

1920年10月20日,一趟旅客列车徐徐地停在哈尔滨火车站。在下车的匆匆人流中,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外套大衣的年轻人和两位同行者背着行李、拎着皮箱,走出站口。这位戴着眼镜的青年叫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曾经两度担任党的最高领导。

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原本要报考北京大学,但因付不起学膳费而作罢。后来,瞿秋白又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不要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瞿秋白参加了五四运动,因上街演讲与请愿,两次被捕。五四运动后,瞿秋白加入了李大钊、张申府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此次,瞿秋白一行3人是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到哈尔滨后他们才得知,苏俄红军正在与谢米诺夫白匪军作战,满洲里至赤塔一段铁路遭到破坏,火车停运,瞿秋白不得不在哈尔滨滞留下来。

在哈尔滨,瞿秋白有几位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学,他们都在中东铁路工作。通过他们帮助,瞿秋白一行在哈尔滨结识了一些俄国朋友,其中有中东铁路上的官员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此间,他还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瞿秋白发现,哈尔滨是俄国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势力在国外的聚集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的资本家、富农、厂主、沙俄时代的将军。俄国人中的布尔什维克,经常在在华俄国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他们在鼓励中国工人向封建主义作斗争的同时,也和中国工人一起反对沙俄及其在哈尔滨的残余势力。

早在1905年,哈尔滨就出现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支部组织。1907年5月,中东铁路的中俄工人在哈尔滨共同纪念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因此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马列主义在哈尔滨已经得到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以苏俄工农政府委员会的名义电令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由俄国工人和士兵组成)夺取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权力;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以其思想、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了哈尔滨的工人和市民。

当时“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与“哈尔滨职工联合会”,是俄共(布)党员和中国工运积极分子的活动中心,经常举办一些教育活动,团结中俄工人。经一位俄共(布)党员的介绍,瞿秋白和友人廖连柯一同去“中东铁路职工联合会”拜会了会长国尔察郭夫斯基,并到隶属于这个联合会的“哈尔滨劳工大学”听乌兹涅洛夫讲授《俄国社会发展史》。这些使瞿秋白对马列主义的学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920年11月7日,正值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瞿秋白应邀出席了俄国人举办的一个纪念会,会场设在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房子里。会场比肩接踵,墙上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肖像,邀请方还将瞿秋白请到主席台上就座。大会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乌拉,乌拉(万岁)!”并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那豪迈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使瞿秋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看到这壮观的场面,听到这怒吼的歌声,瞿秋白当即萌生了翻译《国际歌》歌词,并将它传给中国劳苦大众的想法。

会后,瞿秋白应邀到一位俄共(布)党员家中参加晚宴,屋里摆着盛宴,大家痛饮欢呼,展望共产主义未来,情绪特别高昂。席间,热情的俄国朋友围在瞿秋白周围,询问中国的风土人情,表达对中国同志的热爱。一位来自莫斯科的俄共党员,站起来演说:“我们在哈尔滨固然还有今夕一乐,莫斯科人民吃黑面包还不够呢……共产党担负国家的重任,大家须想想俄国的劳动人民啊。”瞿秋白同他交谈,他问瞿秋白是不是共产党员,中国政党有多少?瞿秋白答道:“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诞生。”

通过与哈尔滨中俄工人的接触,尤其是与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接触,使瞿秋白首次听到了《国际歌》。而将《国际歌》歌词翻译成中文,也成为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特殊贡献。

瞿秋白在哈尔滨停留的这50多天,对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起了重要作用。期间,瞿秋白亲自采写了《哈尔滨之劳工大学》等9篇通讯报道。对于这次哈尔滨之行的感受和印象,瞿秋白描述道:“自从到哈尔滨一个半月,先得共产党的空气。”后又在《饿乡纪程》一书中强调:“《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

12月10日,从哈尔滨到赤塔的火车终于通了。瞿秋白一行搭上第一班火车向莫斯科进发,并于1921年1月25日到达了他向往的赤都——莫斯科。

到了苏俄后,瞿秋白通过考察,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他还两次见到列宁,并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初,瞿秋白回到北京,在参考了俄文、英文、法文等文体后,完整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在翻译“国际”一词时,瞿秋白直接用同音字翻译成“英特纳雄耐尔”。这样,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唱起,这个词的发音都一样,表达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誓言。这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一期上首次发表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中文歌词。从此,《国际歌》在中国大地唱响,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临刑时,矍秋白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