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2年,乾隆突然收到一封两广总督的奏章,上面说有个叫做英吉利的外邦小国,要遣使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
虽然此时乾隆的寿诞已经过了,但“四夷宾服”实在太符合清代人对于“天朝上国”的想象了,于是乾隆很快下旨说,既然英吉利如此恭顺,就准许他们朝贡,成全他们沐浴王泽之心。
随后,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谁曾想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要不是意大利及时伸出援手,大清和英国险些不能愉快的聊天。
一、使团朝贡
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扩张,这使英国急需为其生产的工业产品,开辟新的销路。而幅员辽阔的中国,无疑成为英国人眼中最理想的新兴消费市场。
谁知,等到英国人与广州十三行打了一番交道后,才发现能卖到中国的东西寥寥无几,庞大的中国市场就像什么都不需要一样,根本不给英国商人盈利的机会,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全不相符。
英国商人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必然是十三行从中作梗,若是英国能绕开十三行直接与中国百姓做生意,一定能打开销路,让大英帝国迎来新的辉煌。
于是,就有了英国人上书求朝贡的一幕。说是朝贡,其实不过是英国人打着给乾隆祝寿的旗号,借机与乾隆谈判,以便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促使谈判顺利进行,英国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挑选了堪比皇家学会阵容的马戛尔尼使团。正使马戛尔尼,先后在荷兰、俄国、印度等国工作,曾任驻俄国公使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商务条约,出任过爱尔兰事务大臣、加勒比岛屿总督、印度马德拉斯省督等职。
副使乔治。斯当东,则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长期担任马戛尔尼助手。其他的使团成员,也全部都是英国上层社会的杰出才俊,包括外交官,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家、哲学家、医师、技师、乐师、技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此外,英国还派出了一艘具有64门大炮的“狮子号”军舰,作为使团的坐船,另配载重量为1200吨的“印度斯坦”号大货船,以及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作为供应船,带着英国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件及大批代表西方先进科技的礼品,扬帆破浪而来。
二、翻译囧事
然而,大清王朝的谈判,绝非想谈就能谈。无数精英组成的马戛尔尼使团不会想到,他们尚未从英国动身,便遭遇了尴尬一幕。
这件尴尬事,还得从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国策说起。由于中英两国长期没有外交互访,马戛尔尼临出发前,想要找个懂中英双语的翻译人员都找不到,眼看着英国筹备许久的谈判,就要因为没有翻译胎死腹中了。
无奈之下,马戛尔尼只得派副手斯当东去全欧洲寻找翻译人才,岂料斯当东踏遍欧洲各国,依然找不到任何一个会中英双语的翻译官。
就在斯当东焦头烂额之际,有人提醒他说,意大利那不勒斯道会的一所华人书院里,有来学习传教的中国留学生,或许可以用来应急。
事不宜迟,斯当东当即赶往意大利,果然在那所书院中,找到两名中国天主教士。
然而,正当斯当东长舒一口气,以为翻译问题解决好了的时候,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原来这两名中国传教士,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不得已远渡重洋混口饭吃,中文水平很一般,而且由于多年在外,连中国口语表达,也有些结结巴巴了。
更让斯当东崩溃的是,这两人不仅中文忘得差不多了,还根本不会英文。这样中英双语都不太行的人当翻译,不是开玩笑嘛。
但斯当东现在没开玩笑,他迫切想知道这两个中国传教士到底会什么。一番交流下,斯当东发现这两人虽然中英文都不太行,但他们会拉丁语呀。
拉丁语曾经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使团中的很多人,包括马戛尔尼本人,都精通拉丁语。
两个会些许中文与拉丁文的翻译,已经是使团能够找到的最好配置。马戛尔尼立刻毫不犹豫地聘用了他们,并且给出了每人150镑的高薪。
当时,伦敦教授的年薪才30磅,换句话说,这两个半吊子翻译,只需要出一次差,就能收获英国中产阶级教师5年的收入,天下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
谁料,面对这飞来横财,两个中国传教士却立刻拒绝了,还表示不管马戛尔尼给多少钱都不干。
马戛尔尼简直晕菜了,他四处托人打听,才明白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给外国人当翻译的行为无异于汉奸。
偏偏乾隆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最喜欢将帮助外国人的行为,假想成不服王化的表现,并对此严加惩处。比如乾隆二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洪任辉便因公司要求,上京状告粤海关监督李永标纵容家人属吏敲诈勒索,征收陋规杂费等事,结果惹得乾隆龙颜大怒,不仅将洪任辉“圈禁三年”,还将帮助洪仁辉向朝廷转交状子的天津官员也给处死了。
不过,由于翻译人才实在太过缺乏,马戛尔尼不得不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还发动了老师同学轮番劝说,终于让两个中国传教士,答应冒着生命危险做翻译。
最终,豪华阵容的马戛尔尼使团,带着草台班子的翻译团队出发了。一行人漂洋过海,好不容易见到乾隆后,却各说各话,草草收场。
商谈虽不理想,但暴露的问题,却发人深思。两国邦交,找个翻译都如此难,可见当时大清,封闭到什么地步了。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仅埋下了大清几十年后挨打的大坑,更说明了一个硬道理:封闭永远不会换来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