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原文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

  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钜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以役矣,封内敝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译文

苏秦去世后,他的弟弟苏代想接替他的位置,于是北上见到燕王哙说:“我是东周的一个普通人,听说您的德行非常高尚,我虽然不才,却放下农耕之事来侍奉大王。我在邯郸听到的关于您的传闻更加令人敬佩。我怀着对大志的背负而来到燕朝,观察您的群臣和属吏,大王是天下明主。”

王说:“你所谓天下明主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苏代回答:“我听说,明主注重听闻自己的过失,不愿意听闻自己的善行。请允许我劝谏您的过失。齐、赵是您的仇敌;楚、魏是您的支援国家。现在您以仇敌为伐援国,这并不符合利益燕国的原则。您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人劝谏,那不是忠臣。”

王说:“我对齐、赵并没有想要攻打的意思。”

苏代说:“没有谋划的人心动摇,会被人怀疑;有谋划的人心思被人知晓,是愚笨的;计划尚未实施就被外界得知,会带来危险。我听说大王居住不安宁,食物不好吃,思念报复齐国,亲自削去了自己的甲胄,说有重大计划;妻子自愿缝制甲胄,也说有重大计划,这是真的吗?”

王说:“你听说了,我没有隐瞒。我对齐国怨恨深重,想要报复已经有两年了。齐国是我的仇国,所以我想要攻打。但是我担心国家力量不足。如果你能够让燕国与齐国抗衡,我就将国家托付给你。”

苏代回答:“在七个战国中,燕国处于弱势。单独作战无法胜利,只有依附其他国家才能有所重视。南依附楚国,楚国会重视;西依附秦国,秦国会重视;中原依附韩、魏,韩、魏会重视。而且只要依附的国家重要,你就会变得重要。现在齐王是主宰,也是自私的。他南攻楚已经五年了,积蓄耗尽;西困秦三年,人民疲惫,士兵疲弊;北与燕国战斗,三军覆灭,俘虏两位将领。此外,还派遣余部南面攻打宋国,动员了五千辆战车,包围了十二个诸侯国。这是他君主的欲望,但却损害了他的国家力量,他还会继续得到吗?而且我听说,多次作战会使人民劳累,长期征战会使军队衰弱。”

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防御,有长城、钜防可以作为屏障。这些真的存在吗?”

苏代回答:“时机不对,即使有清济、浊河又能怎样防御呢?民力已经穷竭,即使有长城、钜防,又能作为屏障吗?而且以前,济河以西不用出兵,是为了防备赵国;河北不派兵,是为了防备燕国。但是现在济河以西和河北都已经派兵,边境已经疲惫不堪。如果君主自己不善于计谋,而亡国之臣贪图财富,如果王能不宠爱子弟、母亲和贤臣,不以宝珠、玉帛来讨好左右,那么他们会感激燕国而轻视宋国,齐国就会自取灭亡。”

王说:“我最终决定让你接受上天的命令!”

苏代说:“内外都有敌人,无法抵挡。王可以自保国家的外部,臣将自愿负责保护国家的内部,这才是灭亡的原因。”

补充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