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zǐ
药材名称 | 栀子 |
药材拼音 | zhī zǐ |
药材别名 | 黄栀子、山栀子、大红栀、越桃 |
英文名称 | Fructus Gardeniae |
功效分类 | 清热泻火药 |
药用部分 | 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托叶鞘状,膜质。花单生于枝顶;萼管倒圆锥形;花瓣呈旋转形排列,花开时呈高脚杯状或碟状;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子房1室。蒴果肉质,卵形,黄色,有翅状纵棱5~8条;种子多数。花期5~7月,果期8~11月。 |
产地分布 | 生于山坡杂林中。主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人沸水中烫,或置于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
药材性状 | 长卵形或椭圆形,长2~4.5厘米,直径0.8~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留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呈鲜黄色,有光泽,有2~3条隆起的侧膜及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长圆形,红棕色,密具细小点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三焦经。 |
功效作用 |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
临床应用 | 用量6~10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用治温病热郁心胸,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睡眠不安;肝胆湿热郁结、黄疸、发热、小便短赤;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等。 |
药理研究 | 保护消化系统;泻下;降温;增加细胞中DNA和蛋白质合成;抗菌;抗炎;能增强胆汁的分泌而具有利胆、抑制血中胆红素形成的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具镇静、降压、抗惊厥、镇痛的作用;体外实验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栀子苷、都桷子苷、栀子酮苷、山栀苷、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
配伍药方 | ①治血淋涩痛: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下。(《经验良方》) ②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头大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③治热水肿:栀子15克,木香4.5克,白术7.5克。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④治胃脘火痛: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
功效与作用: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功效与作用: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功效与作用: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